(通讯员:徐天凯 郝宇航)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写在东北大地上。”7月5日清晨,东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械”逅未来、“职”引方向实践团一行9人,带着这句誓言从吉林市火车站出发,踏上了为期一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吉林市船厂博物馆、吉林水师营博物馆与吉林江机特种工业有限公司。一天之内,师生们穿越百年时空,在历史与工业的对话中,探寻东北振兴的精神。
一、船厂博物馆:在铆钉与钢板间触摸城市脉搏 “一张老照片,其实是一扇任意门。”7月5日上午9点,吉林市船厂博物馆序厅的灯光亮起,东北电力大学“械”逅未来实践团9名同学站在一幅1898年的银盐照片前,听讲解员说出这句话。照片里,松花江封冻,俄籍工程师别洛夫站在冰窟窿旁,身边围着皮袄裹身的中国工人。冰面以下,就是后来被誉为“东北工业母港”的第一座船坞。从“定远号”到“北光号”,沿着长廊往里走,照片的年份一路向前。1908年的那幅最醒目:一块被炮弹撕裂的钢板被重新铆上,裂痕像闪电,铆钉像缝合伤口的针脚。甲午海战后,“定远号”被拖到这里修补,钢板上的弹孔至今没有磨平。实践团成员伸手悬在照片上方,仿佛怕惊扰了那段疼痛的历史。再往前,1928年的影像里,万吨货轮“北光号”下水,船台两侧站满穿棉袄的孩子。讲解员说,那天《盛京时报》头版用了四个字:“龙出松江”。但同学们很快在旁边的电子屏上看到另一张照片:1932年,同一艘船被日军改名“扶桑丸”,甲板上飘着太阳旗。两张照片并排,仅隔四年,像一记闷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船厂博物馆听讲解员讲解吉林市旧事 徐天凯 供图)
二、水师营博物馆:在长轴画卷中对话戍边忠魂 10时20分,实践团转场至吉林水师营博物馆。与船厂博物馆的工业硬朗不同,这里青砖黛瓦、回廊挂落,透着军营的肃杀与江南的温婉。“吉林水师营始建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清廷为抗击沙俄设立的东北第一支正规水师。”讲解员小朋友指着《雅克萨之战长轴画卷》介绍。画卷徐徐展开,23米的长度让同学们惊叹不已:1685年清军战船列阵松花江面,炮火映红江天;1894年水师营官兵驰援甲午战场,却在黄海折戟沉沙……在“忠魂厅”内,一座按1:1比例复原的“镇远舰”军官舱让同学们驻足。蜡像塑造的管带林泰曾紧握望远镜,目光如炬。最动人的是“家书墙”。玻璃展柜中,一封封水师官兵的家书泛黄脆裂,却字字滚烫:“吾妻勿念,倭寇未灭,何以家为”“儿今随丁提督北上,若有不测,当以国为先”……实践团成员用手机拍下其中一封,哽咽道:“这些字迹比任何思政课都有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水师营博物馆参观长轴画卷 徐天凯 供图)
三、江机公司:在数控机床轰鸣中锚定青春航向 午后13时,实践团抵达吉林江机特种工业有限公司。现代化厂房内,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正为某型号航天器加工精密零件,机械臂挥舞间火花四溅。“这台机床的定位精度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企业技术总监赵工的介绍让同学们倒吸一口凉气。当得知该设备核心软件由企业自主研发时,实践团成员忍不住提问:“我们专业学的CAD/CAM技术,真的能在这里用上吗?”赵工笑着指向车间墙上的标语:“‘让大学生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这是董事长定的规矩。”他随手拿起一个钛合金涡轮叶片,“叶片曲面复杂,传统加工报废率30%,我们用算法优化路径后降到5%。你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5%变成0。”在“工匠面对面”环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2岁的首席技师李师傅现场演示了“盲配”绝技:仅凭手感将直径2毫米的销钉插入微米级孔洞,用时仅7秒。当实践团成员尝试时,销钉却卡在孔口。李师傅拍拍他的肩:“小伙子,机器再智能,也替代不了这双手的手感。你们要学的,是让机器长出‘中国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企业负责人讲解零件质量要求 徐天凯 供图)
四、青春宣言: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接力奔跑 17时,夕阳为松花江镀上一层金边。实践团在水师营博物馆门前举行“青春接力”仪式。全体成员面向“吉林水师营”牌匾庄严宣誓:“传承工业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到东北最需要的地方去!”返程的车上,同学们沉默良久。2023级学生张宇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我在铆钉里看见了坚守,在家书里读懂了忠诚,在机床轰鸣中听见了召唤。东北振兴不是口号,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答好的考卷。”正如带队老师马强在总结中所说:“当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当工业不再是冰冷的钢铁,当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这场实践就有了超越行程本身的意义。”此刻,列车穿过松花江铁路桥,桥下百年船厂旧址的吊车依旧沉默,而新一代的东北电力学子,已把根扎进了这片黑土地。
上一篇:走进养老院 温暖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