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多有人陪我说说话,教我用用手机就好了……”菏泽单县72岁空巢老人李爷爷的期盼,被一支来自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的青年团队记在心上。近日,该校“银龄伴心团”聚焦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历时数月深入山东省泰安、菏泽等7市23县,完成对1120位农村空巢老人的专项调研,揭露该群体“情感、社会、资源”三重剥夺的心理困境,并推出多维协同干预方案,用青春力量为银龄群体筑起心理防护墙。
数据触目:超八成老人陷低落,青春团队深挖痛点
作为深耕家政与养老服务领域的专业团队,“银龄伴心团”依托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的专业优势,采用“市级分层→乡镇嵌套→村级整群”三级抽样框架,重点调研子女年均外出务工超8个月的空巢老人。调研数据显示,样本中64.4%的老人年龄集中在61-80岁,72%为独居状态,82%的老人“经常感到情绪低落或沮丧”,72%存在“长时间发呆”的情况,58.6%的老人在身体不适时甚至产生“不如死了算了”的消极想法。
“我们在入户访谈时发现,63%的村庄没有固定活动中心,老人日均社交仅1.2小时,超六成老人节日孤独感加剧;乡村卫生所多只能处理基础病症,65.2%的老人怕生病拖累子女,66.4%‘宁愿猝死也不愿长期瘫痪’。”“银龄伴心团”成员介绍,更令人揪心的是数字鸿沟带来的亲情疏离——像菏泽单县李爷爷这样,因学不会智能手机操作,与子女联系从“偶尔微信”变成“被动接听”的老人不在少数,72%的老人每月视频通话时长不足15分钟。
青春行动:调研+服务同步走,专业团队破解困境
调研过程中,“银龄伴心团”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是解决方案的“实践者”。针对空巢老人的“三重剥夺”困境,团队结合专业所学,推出一系列精准服务:
在情感关怀上,团队发起“1名团员+1户空巢老人”结对计划,每周上门陪伴老人聊天,记录情感需求并反馈给子女;利用专业知识创作孝亲主题短视频、编排话剧,在乡村组织“孝亲故事分享会”,重塑孝亲伦理氛围,目前已累计陪伴老人超300人次,帮助20余位老人与子女改善沟通模式。
在社会支持方面,团队协助村庄改造闲置校舍,打造“银龄活动中心”,配备适老化桌椅与娱乐器材;培育“菜园分享社”“老故事宣讲团”等兴趣社团,编制《乡村老人社交技巧手册》,通过模拟场景培训帮助老人克服社交畏难心理,目前已推动3个试点村的老人日均社交时长从1.2小时提升至2.5小时。
面对资源匮乏难题,“银龄伴心团”联动学校医学院师生,每月下乡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用方言讲解老年抑郁。
下一篇:没有了!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