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豫见木韵”文化传承团奔赴“中国木版年画鼻祖”之地——河南开封朱仙镇,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非遗寻根之旅。
梨木刻刀间,触摸百年匠心
踏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继中大师的万同老店,浓郁的松烟墨香与梨木气息扑面而来。“手腕要稳,心更要静”,张师傅凝神运刀,在梨木板上精准游走。他边刻边说道:“每一刀都要和木头‘商量’,讲究‘流水褶子要活套,铁线一笔要直条’的精准力道。”
封图
在张师傅指导下,成员们亲身体验了套印技艺。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暗藏玄机:颜料需“稀稠得当”如熬粥,刷墨要“重而不滞”,拓印须“快而均匀”。初次尝试,团队成员遥感2402邱婷看着晕染的图案边缘感慨:“这刻刀的精妙,与我们追求的数据准确,实为异途同归,皆是对‘精度’的极致追求。”张师傅对此深表赞同,轻抚着世代相传的雕版。
烟火记忆里,探寻年画之魂
深入朱仙镇街巷,团队在老茶馆聆听当地老人的讲述:“门神要贴双,灶王要请新,再难也要买张‘连?还是年?年有余’讨吉利。”这些鲜活的民间记忆,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年画不仅是艺术,更是百姓祈福纳祥的精神寄托。镇东老宅门楣上模糊的民国年画痕迹、西街杂货铺珍藏的改革开放初期样本,无声诉说着年画与百姓生活的紧密相连。
数字光影中,绘制传承新图
在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泛黄的明清古版年画静静陈列,讲述着昔日“作坊三百家,年销千万张”的盛景。而展厅尽头的数字化屏幕,则吸引了测绘学子的目光——虚拟刻刀划过木纹的轨迹,恰似测绘人用仪器丈量山河的精度。
这正是测绘科技赋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
高精度扫描技术,将古老雕版上的每一道刻痕、每一处纹理精准数字化,为饱经风霜的古版建立了永不褪色的“数字档案”。遥感影像结合VR技术,更让百年前的年画作坊“重生”,后人可沉浸式体验选木、执刀、运墨的全过程,连刻刀角度、纸张质感都清晰可感。
跨界对话时,激荡传承新思
与河南非遗传承人、开封年画艺术馆馆长任鹤林老师的深度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测绘学子们结合专业视角,大胆提出文创设计、国潮联名等活化思路。
面对传承困境,任老师“难,但不能断”的坚守,与团队设想的短视频推广、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新路径交融,共同探索着木版年画在新时代的延续脉络。
肩负使命行,测绘青年在行动
在朱仙镇的探访工作虽已结束,但“豫见木韵”团队的守护之旅刚刚启程。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决心将所见所感带回校园,唤醒更多同学的保护意识。团队成员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保护工作:
构想“空间数据库”: 探索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构建“朱仙镇年画文化空间数据库”,系统记录年画分布、历史变迁、技艺流程等空间与非空间信息。
科技赋能保护规划: 为年画保护、活态传承及文化空间规划提供精准、科学的测绘数据支撑和空间分析依据,让保护工作更“智慧”。
万同老店的凿木声,是人文传承的笃定节拍;测绘仪器的轻鸣,正为千年文脉绘制着通向未来的精准航线。测绘青年以专业为笔,以责任为墨,努力让古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作者: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豫见木韵”木版年画非遗体验中华文化传承团朱依琳、黄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