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7日,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河海大学“河润天府 海助绿耕”小分队赴四川省眉山市、成都市郫都区及彭州市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行程聚焦科技赋能生态农业这一核心主题,通过走访企业、回收站、科技馆及产业园,全方位捕捉天府大地农业绿色的鲜活实践。
智能种绿,技术筑基
7月16日,小分队首站来到眉山市东坡区福兴福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探访企业在生态种植中的实践。在标准化种植基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精准控制用量,减少化肥浪费与面源污染;光伏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传统农药,从源头降低农业对生态的影响。
图为小分队成员田间调研 文淼萱 供图
回收闭环,守护微境
7月16日下午,小分队重点调研眉山市青神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回收站,聚焦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这一生态保护的关键环节。
在回收处理车间,队员们见证了一套完整的“闭环流程”:农户交回的废旧农药瓶、包装袋经分类分拣、残留清理后,塑料部分被压缩为再生颗粒,金属部件则进入专业回收渠道;再生塑料最终制成农业用管、育苗盘等产品,重新服务于农业生产。
为更深入了解农户对农药包装回收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队员们在回收站周边村庄开展了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回收政策知晓率、交回废弃物的频率、对回收激励措施的期待等。问卷结果显示,85%以上的受访农户已知晓回收要求,但仍有10%的农户因回收点距离或时间成本问题未能坚持交回,这为后续优化回收服务提供了直接参考。
随后与青神县农业农村局的座谈中,相关负责人强调:“农药包装回收是农业生态保护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减碳的‘关键小事’。”这一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减碳增效,正从这些“微观行动”中积累出强大合力。
图为小分队成员与青神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座谈。 文淼萱 供图
科技绘新景,创新赋动能
7月17日上午,小分队来到成都市郫都区袁隆平科技馆,重点学习科技如何为农业生态保护与减碳增效“提速”。
馆内“科技减碳”展区的实践案例极具启发性:“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捕食害虫替代农药,每亩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约0.5公斤,间接降低农药生产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节水抗旱稻”品种比传统水稻节省灌溉用水50%以上,减少抽水能耗的同时,避免了农田甲烷过量排放;而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作物生长需求,实现化肥、农药的精准投放,较传统种植减少30%以上的农资消耗,从源头降低碳足迹。
图为小分队成员合影。谢昕兰 供图
集群聚合力,协同倍增功
7月17日下午,小分队走进彭州市天府蔬香现代产业园,感受规模化农业中的生态协同模式。园区通过集中式废弃物处理、共享绿色防控技术、统一水质监测等措施,实现了“小农户融入大生态”的良性循环。
产业园负责人介绍,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园区已形成从绿色种植到生态加工的完整链条,例如统一回收处理的农业废弃物可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农田,年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让生态保护的效果得到倍数放大。
图为小分队成员在产业园中调研 文淼萱 供图
此次调研中,从青神县农药包装回收的“小循环”到产业园的“大协同”,从企业的“全链条减碳”到科技馆的“科技赋能”,队员们不仅捕捉到四川农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更深刻认识到:农业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技术创新、制度保障、市场参与、公众协同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这些扎根大地的实践,既回应了“双碳”目标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态底色。作为青年学子,小分队将带着调研中汲取的智慧与思考,进一步探索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以青春力量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图景,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色彩。
(作者:文淼萱)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