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霞光实践队赴角尾乡开展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持续进行,队员们深入对虾养殖基地、百年盐田、特色村落及艺术部落等地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系统探寻乡村发展的产业根基与文化脉络,以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智能化养殖赋能产业振兴,科技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国兴水产对虾养殖基地,成为实践团队解码产业振兴的第一站。负责人陆师傅详解了智能化养殖全流程:从虾苗投放前的水质精准消毒,到养殖中期的藻类生态培育与投喂科学管理,再到成虾捕捞前的实时监测,智能设备已全面替代传统经验模式,推动养殖效率与品质双提升。池中南美白对虾与日本对虾集群游动,展现出蓬勃生机,“每亩年产量可达两千斤,三个月一个周期”的产业规模,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陆师傅参观对虾养殖车间 张文婷摄
古法制盐忆守正传承,盐田文化盼新秀接续
当团队走进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北洋盐田,数千亩盐田铺展成壮阔画卷:浅滩泛着自然粉红,结晶区洁白如雪原,引渠如银带贯穿其间。盐农俯身归拢盐粒的身影与阳光折射下的汗珠,构成传统工艺传承的生动注脚。当地沿用明清“日晒法”制盐技艺,纳潮、制卤、结晶三大环节承载着历史智慧,虽已引入机械化收盐设备,但“靠天晒盐”的核心环节仍被坚守——这不仅是对古法技艺的敬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盐农们表示,希望通过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本土盐业文化,吸引年轻人关注这一传统产业。
墙绘与文旅共筑文化脉络,资源活化焕发乡村魅力
造访放坡村,墙绘艺术成为解码乡土文化的鲜活载体。渔民作业、年代建筑、南极村风光等场景被匠心绘制于墙体,使斑驳墙面蜕变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地标”。村民坦言,墙绘不仅美化了村落肌理,更通过视觉叙事强化了文化认同,这种“以美育人”的实践,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范式。
图为放坡村墙绘景观 张文婷摄
深入艺术家部落,其呈现出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由珊瑚石搭建的民宿在落日余晖中独具韵味,三年间从荒滩蜕变为综合文旅点的历程,彰显着乡村资源活化的潜力。团队收集的游客反馈——从渔家体验活动增设到休憩设施完善的建议,为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精准参考。
雷剧展演承载乡土记忆,非遗传承待新力注入
夜幕降临时,放坡村的雷剧演出便成为实践中的文化观察样本。戏台前人头攒动,周边车辆有序停放,部分村民直接坐在电单车驾驶位,全神贯注于台上表演,雷剧特有的雷州话唱白与雷胡伴奏交织,南派武打技艺刚劲有力,台下喝彩声与小吃摊烟火气交融,构成独特的乡土文化场景。
图为在放坡村文化楼进行的雷剧表演 张文婷摄
当地长者介绍,雷剧作为节庆“标配”,承载着老一辈的集体记忆,但年轻一代因外出务工渐生疏离,演出现场白发观众居多的景象,折射出非遗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这与盐田技艺传承的困境形成呼应:传统的生命力,既需老一辈坚守,更赖新一代接续。唯有让年轻群体理解雷剧的乡土密码,使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方能让文化瑰宝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持久活力。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的足迹覆盖角尾乡的山水村落,从产业革新到文化传承,从生态保护到红色记忆,全面感知这片土地的历史纵深与发展活力。作为“百千万工程”的践行者,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以产业为骨、文化为魂。未来,实践队将整合调研成果,制作文旅地图,并计划通过微纪录片等年轻化载体推广角尾乡,让角尾乡的山海之美与人文之韵被更多人知晓。青春力量扎根大地之时,便是乡土文明与现代发展共绘新篇之日,一如合水线的霞光,绵长而璀璨。
通讯员:张文婷
审核员:郝淇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