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乡村发展,惠及亿万农民群众。”仲夏时节,江苏大地的田垄乡陌间,一场数字技术与乡村道德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为探寻数字乡村道德治理的实践经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汇乡情”暑期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前往江苏省13市27村展开实地调研。
01工业智治,融情解千结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华阳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是典型的工业型村庄。面对数百家小微企业交织、近万名外来人口聚居,观念冲突频发等治理难题,华阳村创新运用智能监控系统,对厂区、村境内数百个风险点进行预警,有效预防了因安全责任模糊引发的邻里摩擦,为道德治理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在华阳村进行访谈
在推行垃圾分类时,华阳村运用数字工具赋能治理,创新引入二维码积分系统,实现垃圾投放可追溯、可量化,为激励机制提供了精准依据;建立网格微信群,畅通分类知识推送与问题反馈渠道,线上互动提升参与便捷性,以“数字+人情”双轨并进,将环保意识内化为村民自觉,实现了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
图为华阳村道德建设展板
机器轰鸣是背景,人心交融才是关键。在这里,数字技术成为连接安全责任、邻里和谐与人文关怀的治理纽带,悄然织就一张化解工业村特有道德治理难题的温情之网。
02积分赋能,信用慧管理
规则有形,善治有“数”。当传统村规民约遇见数字平台,乡村治理的“软约束”便有了精准落地的“硬抓手”。团队在苏州市张家港永联村看到,“积分制”正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重塑着乡村的道德秩序与价值认同。
永联村创新运用积分制,打造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运用村中“红心闪耀APP”,将具体事项细化分类、赋值量化、打分考核;通过给每户居民发放绿色积分卡、二维码垃圾袋,居民可以通过刷卡、扫描垃圾袋二维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构建信用体系,打造全国首个村域数字乡村信用体系平台,创建“永联分”特色品牌,系统化运用“大数据+信用体系+数字货币”等新技术,打造“积分+金融”属性应用场景。
图为永联村议事厅以及数字平台
永联村将无形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可流通的信用积分,让善行义举变得“有价值”、“可增值”,悄然引导村民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向主动追求信用,成功构建起现代乡村自治共治共享的新秩序。
03网格织情,数字连万家
在连云港灌南县新民村,团队通过深入探访,看到了数字技术如何悄然融入乡村道德生活,成为涵养文明乡风、提升民生温度的有力支撑。
黄海之滨的新民村,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2000亩“渔稻共作”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所得农产品主要依靠网络销售发往各地。在治理和服务方面,新民村推行“网格化+线上”模式:村民组长负责政策传达入户,网格员则承担起卫生管理、便民服务等具体事务。大事小情不出屋,依靠线上群聊通知到位,此举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减少了日常摩擦,无形中促进了邻里和谐。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新民村村史馆
如今的新民村,村民纠纷减少,文化氛围和谐。村里组织有经验的村民,将广场舞、小花船等特色活动录制成线上教学视频,通过村群分享,不仅方便村民随时学习、参与,也通过数字媒介展示着新民村健康向上、邻里和睦的文明乡风。
图为新民村特色文化活动“小花船”
线上网格、电商销售、视频生成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共同编织了一张便民、公平、互助的乡村治理网络,让新民村不仅产业兴旺,更洋溢着淳朴向善的文明乡风,用“一步一脚印”的实干精神诠释着智慧共富的真谛。
04银龄关怀,技术见温情
当数字技术遇见银龄化村庄,如何适配并融入当地生活成为了关键问题。团队在常州东风村与五一村的探访中,看到了技术服务于老年人的温暖实践。
在老龄化率高达60%的东风村,微信群成为治理与情感的双重纽带。村委工作人员刘靓赟介绍,他们以微信群为核心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线上平台大幅压缩了信息传递时间,逐步替代了传统大喇叭。面对老年群体居多的现状,小组长和年轻党员成为关键的信息纽带——他们将重要通知转化为语音广播,耐心蹲在老人身旁教授视频通话技巧,数字化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互动模式,弘扬着数字时代尊老助老的新风尚。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五一村文明建设大厅
在常州市五一村,“数字五一”平台则成为提升效率与弘扬新风的“云阵地”,在“随手拍”功能里,村民发现问题可以拍照上传小程序,后台值守人员便能迅速对接处理;线上平台同样是弘扬新风的窗口,公众号定期推送“好人好事”“党员先锋”等身边榜样事迹,志愿者服务等道德短片以生动的视觉形式,正在传递着五一村的乡村正能量。
从南向北,团队扎根乡土;从实到理,青年洞察变迁。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与生活,此次调研,团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初心,总结工业型、创新型、服务型、老龄型多类数字乡村的道德建设经验,探究科技赋能乡村文明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数润农韵焕新景,智汇乡情聚同心,展望未来,“智汇乡情”团队将继续在祖国大地上挥洒青春汗水,为数字时代乡村文明振兴贡献青年力量,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文字来源:庆朴凡
图文排版:
图片来源:智汇乡情实践团队
封面图制作:
图文审核:江安琪
公共管理学院新媒体中心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