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江西财经大学“毅行永和”实践团走入和溪源陶艺有限公司,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江涛,了解吉州窑特色的木叶天目盏背后的特色技艺与传承故事。
一片叶子,遇高温即化,终将归于尘土。是什么让它熬过1000多度的炙烤,最终在一个个精致的盏中得以永存?
天时地利人和,一代代传承奇迹。木叶盏的由来是巧合,更是命运的馈赠。吉州窑的工匠在生产黑釉茶盏时,偶然将树叶放入茶盏中烧制,结果发现树叶的轮廓和叶脉在高温下与釉料相融,形成了独特的木叶纹,木叶盏由此诞生。此外,木叶盏的坯体对泥土有极高要求,仅以其原产地江西吉州永和镇的泥土作为坯料。
“天时地利”孕育了木叶盏,而传承人数千年如一日的“人和”,则让它得以流传百世。
“制坯、上釉、烧制……”上百道复杂而精妙的工序,是木叶盏对制作者的层层筛选,唯有心思沉稳、一心一意之人,方能制成一盏佳品。江西财经大学“毅行永和”实践团的成员们有幸体验了部分制盏工艺。“看着容易,操作起来可真难啊!”尝试制坯的同学们擦着额头上的汗珠说道。刘江涛大师只是微笑着回应:“这盏的制作本就复杂,既要心思灵活,更要耐得住性子。一代代人都是这么坚持下来的。”他望向窗外毒辣的阳光,补充道:“虽然现有的工业机器对工艺制作有很大帮助,但精细活还得靠人自己慢慢熬。”
传承,靠的是人的日复一日;仅靠天时和地利,无法让这门技艺流传千古。
洗净铅华,“炼”过的就是不一样。一个个经过烧制的“初坯”盏整齐地陈列在木架上,静静地注视着实践团这群兴奋的年轻人。瓷制品从“坯”到“瓷”,通常一步到位,不可过多停留,而木叶盏从“坯”到“瓷”,往往会经过反复烧炼。“烧过一次的木叶坯不容易氧化,放在这里可以保存几个月,既方便保存也便于后续加工。”刘江涛大师解释道。
从“坯”到“瓷”,不贪急功近利,反复试炼方能经久不衰。一代代传承人也正是在一次次试”练”中打磨技艺,最终才能在一道道工序中一气呵成。
从晚唐时期勇于抓住创新节点的制盏工匠,到潜心钻研技艺并乐此不疲的非遗传承人刘江涛,每一位工匠都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懈地守正与创新,不停歇地打磨与钻研。最终,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得以流传而不衰。
叶子本应归于尘土,是他们和他们的每一天,将它化作了永恒。
文/吴志诚、林菲昊、刘圆君 图/林雨、陈梦博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