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组建“兴金向红”团队深入开展以“红盐贷”金融服务调研与推广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聚焦财经审计特色的高等院校,金审学院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育人重要方向,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新四军红色金融史迹陈列室,与负责红盐贷的相关岗位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沟通,实地走访,采访当地养殖户等方式访探究“红盐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在乡村的落地实效,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题,以专业所长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书写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青春答卷。
访盐城农商行,探红盐贷与红色金融
新四军红色金融史迹陈列馆
首站实践点,团队踏入新四军红色金融史迹陈列馆,仿佛推开一扇通往烽火岁月的门。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新四军先辈们以金融为刃,开辟红色财经战线。他们克服物资匮乏,创设金融机构、发行货币,用金融力量稳定根据地经济、支援抗战,让红色金融的火种在江淮大地燃起,为革命胜利筑牢经济根基,这段历史是信仰与智慧的生动注脚。
这些承载着热血与奋斗的史迹,与我们实践关注的“红盐贷”紧密相连。“红盐贷”传承红色金融基因,将先辈们服务群众、助力发展的精神,转化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动能。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养分,以金融活水赋能当下,让跨越时空的红色金融精神,在助力地方发展的实践里,继续书写温暖且有力量的新篇章 。
与红盐贷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
团队走进盐城农商行总行,与盐城农商银行总行营销部的韩朝亮经理与信贷部的倪玉霞经理展开深度交流,以盐城地区红色金融历史为脉络,讲述“红盐贷”的创新缘起: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红色金融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盐城农商行总行传承这份红色底蕴,以“红盐”为文化符号,打造“红盐贷”金融产品,将红色信用价值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动力,让革命先辈“金融为民”的初心,在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中延续闪光。
交流现场,韩朝亮经理与倪玉霞经理详细阐释“红盐贷”的运作逻辑:依托红色文化赋予的信用增信,结合大数据风控与便捷化流程,为步凤镇咸猪头协会、郭猛镇种养殖户等量身定制金融方案。从简化贷款手续到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红盐贷”既传承红色金融服务民生的使命,又以现代金融创新破解乡村发展融资难题。团队成员深刻感知:盐城农商行总行将红色基因嵌入金融服务的探索,为红色地区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样本”,让红色精神真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的“红色引擎” 。
盐城行迹:从红色金融到乡土产业,再探革命纪念
走进红色镇村,探寻“红盐贷”赋能足迹。
实践团队围绕“红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聚焦“红盐贷”实践成效,首站来到步凤镇,实地走访了咸猪头协会,了解该协会在“红盐贷”支持下的相关发展情况。下午,团队前往郭猛镇,与当地多肉种植农户和葡萄草莓种植农户进行专题访谈,探寻“红盐贷”在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方面的实践路径。
步凤镇咸猪头协会
走进步凤镇,咸香醇厚的气息里藏着红色土地的烟火故事。盐城农商银行步凤支行的夏行长带领团队循着香气探访咸猪头协会,在传承数十年的腌制工坊里,探寻“红盐贷”为这份传统手艺注入的新动能——从支持协会整合零散作坊、制定腌制标准,到助力升级包装设计、打通电商销路,红色金融的暖流正循着产业链浸润开来。
协会负责人张女士指着工坊里整齐排列的腌制架,说起革命年代“军民共品咸猪头”的往事,如今这抹咸香已成为联结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纽带。一旁直播间的主播也笑着补充,正是“红盐贷”支持购置的直播设备,让家乡特产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窗口。
张女士感慨,正是“红盐贷”的精准扶持,让这道带着乡土温度的特产,既守住了红色老区的手艺根脉,又走出了“非遗+产业”的增收新路,让红色基因在阵阵咸香中焕发了经济活力。
郭猛镇
郭猛镇的田间大棚里,生机盎然:一边是葡萄藤爬满支架,草莓红果藏于绿叶,另一边是多肉植物错落有致,如繁星点缀着这片红色土地。实践团队专程走访了这里的两位种植大户——一位深耕葡萄与草莓种植,一位专注多肉培育。
我们看到,两位大户的指尖都熟练地滑过手机屏幕,在各自的直播间里向全国网友展示着“甜蜜成果”与“肉肉萌态”。而这背后,“红盐贷”的支持如春雨般滋润着这份生机:对葡萄草莓大户而言,资金用于引进优质种苗、升级温控大棚,让反季节鲜果供应更稳定;对多肉大户来说,贷款则投入到智能温室搭建、直播设备添置与电商技能培训中。
种植户们笑着说,过去守着大棚愁销路,如今借“红盐贷”建起直播间,不仅自家产品成了“网红”,还带动周边农户抱团闯市场。红色金融的温度,正通过直播间里的点赞与订单,化作乡村振兴的鲜活动能,让这片曾见证革命热血的土地,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别样的丰收图景。
新四军纪念馆里的金融记忆
最后一程的脚步,在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青砖木窗旁停驻。晚风拂过檐角,在馆外的浮雕墙上织就细碎光斑,恰似那段征途里始终跳动的火苗。
迈进展厅,时光仿佛被拉回八十年前。泛黄的电报手稿上,“坚持敌后,保障供给”八个字力透纸背——这是新四军在烽火中开辟红色金融的初心。玻璃柜里,一枚边缘磨损的“抗币”静静躺着,纸币上印着的镰刀锤头与稻穗图案,诉说着金融工作者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为军民搭建“钱袋子”:他们背着印钞机在芦苇荡里转移,用土法造纸、油墨,让一张张带着草木气息的货币,成为支援前线、稳定根据地的“硬通货”。
转过展角,一组雕塑让人驻足:一位年轻的女会计正借着马灯核对账目,身旁的战士握紧步枪警戒。解说员说,那时的金融工作者既是算账人,也是战斗员。他们用算盘当武器,在账本上“打仗”,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买药品、购粮食、造枪弹,让红色经济的血脉在敌后战场奔流。
最动人的是一面照片墙。黑白影像里,穿粗布军装的战士与老乡用抗币交易,笑容质朴。“这不仅是钱,是信任啊。”同行的老师轻声说。是啊,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红色货币承载的何止是价值,更是军民共赴国难的约定。
离馆时,夕阳将纪念馆的影子拉得很长。回望那座“N4A”字样的雕塑(新四军英文缩写),忽然懂得:我们追寻的不只是历史,更是那份在绝境中坚守的智慧与勇气。红色金融的账本里,记着的是收支,更是信仰;新四军的战史中,写着的是胜利,更是民心。
这最后一日的行走,像一场与先辈的对话。他们用热血与智慧守护的,正是我们今天接力奔跑的远方。
在“红盐贷”里锚定青春与红色金融的传承坐标
从新四军纪念馆的历史回溯,到乡镇田野的现实调研,从红色金融史迹的初心探寻,到“红盐贷”一线实践的深度解码,这场跨越历史与青春的实践,让红色金融基因在新时代青年的步履间、思考中,焕发全新活力。
触摸历史温度,溯源红色金融基因实践首站,“兴金向红”团队踏入新四军红色金融史迹陈列室。陈列室里,旧账本、老票据,串联起革命年代金融工作的脉络——新四军在战火中发行抗币、稳定经济,用金融智慧为革命续航。对话“红盐贷”一线,解码金融赋能密码与“红盐贷”工作人员的交流,让历史照进现实。工作人员详解“红盐贷”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立足当地产业特色,以“红色信用”为支点,为步凤镇咸猪头协会、郭猛镇种养殖户等注入金融活水。在步凤镇,协会负责人指着新扩建的生产线笑言:“‘红盐贷’帮我们把‘老风味’做成‘新产业’!”,这些事例让我们知道“原来金融可以离土地这么近,离乡亲这么亲!”回望峥嵘岁月,锚定传承新使命实践最后一站,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叙事,为这段行程画上厚重注脚。
红色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红盐贷”服务民生的细节里,映在乡村产业兴旺的笑脸上。实践的过程,是青春与历史的对话,更是红色金融精神的“解码之旅”。队员们带回的,不仅是“红盐贷”如何赋能乡村的调研成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当青春视角与红色金融相遇,当历史基因与时代需求共振,“红盐贷”不再只是一个金融产品,而是红色传承的“青春载体”。红色金融的火种,正以“青春传承”的方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播撒希望,点亮未来。(王忆薇 王皖苏 郭芷月 魏舒雅)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