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响应国家“十四五”民生关切,河海大学益路同行公益服务实践团于2025年7月4日至10日开展四维公益实践。实践团聚焦空巢老人精神关怀、特殊群体社会融合、青少年科普教育三大社会议题,服务范围覆盖南京市4个社区及机构,累计服务群众超100人次,彰显了河海学子用行动诠释社会担当的态度。
银龄关怀:手工创作唤醒生命活力
针对社会空巢老人精神空虚问题,团队在三点红养老院开创“文创+手工+光影”适老服务新模式。7月5日清晨,志愿者带着自主设计的帆布袋文创礼品抵达,奶奶们抚摸袋面刺绣时,惊喜的笑容点亮了养老院。手工课上,高妹等志愿者指导老人用扭扭棒进行手工创作,王奶奶从选造型到完成“眼镜”作品,每一步都带着孩童般的专注,完成后反复端详手里的小物件,笑着说现在的新鲜玩意儿真不少,比年轻时做针线活还有趣,她戴着成品洋溢出笑容。
下午,《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放映让历史“活”起来。志愿者王恒磊结合史料,为看不懂画面的老人讲解战役背景,让爷爷奶奶们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李爷爷听完感叹:“现在的幸福,是先辈拿命换来的。”从沉默独坐,到围坐创作、集体观影,老人们的交流多了,眼神里的光彩也回来了。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对“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践行——通过唤醒老人的参与感与价值感,让他们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生活参与者”,为破解空巢老人精神孤寂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图为团队和老人们一起制作扭扭棒。刘弘彬供图
特殊群体:艺术疗愈搭建融合之桥
凤凰安养中心里,“阶梯式艺术疗愈”成为特殊群体的“心灵密码”。针对精神智力障碍学员特点,团队设计包含雕塑绘画、益智游戏等在内的多元化活动矩阵。7月9日雕塑课上,志愿者为学员们耐心讲解了如何利用毛笔和颜料在雕塑上进行绘画。学员小宇在志愿者刘冠秀的帮助下完成上色,监护人轻声和志愿者说:“以前他几乎不碰颜料,现在主动拿着画笔不肯放,真是没想到。”雕塑绘画课不仅激发了学员们的艺术创作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趣味桌游时段,志愿者徐晨发现学员小浩对数字敏感但不会表达,便引导他用“大富翁”游戏学习计数,从“数不清钱”到“教志愿者算步数”,小浩的进步让机构负责人感慨:“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专业的陪伴。”目前,实践团已与机构建立每月定期服务机制,让“偶尔探望”变为“长期陪伴”。这种“专业适配+持续介入”的模式,不仅为特殊群体搭建了融入社会的阶梯,更推动社会认知从“怜悯式关怀”向“赋能式支持”转变,为特殊群体社会融合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实践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和学员们进行的趣味桌游。刘弘彬供图
科普教育:互动体验激发科学兴趣
弘阳・上院社区的红色教育课堂与雨花台图书馆的科普教育,构建了“知识传递+价值塑造”的青少年成长双轨模式。在“电力之光——点亮知识灯塔”讲座中,志愿者张科昕从电的本质到发电原理的生动解析,让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趣味探索,在课堂中穿插了“水果电池”“手摇发电机”小实验,志愿者刘弘彬上台细心讲解电学元件并为小朋友们进行实验演示。随后,志愿者分组协助小朋友动手实践,在二极管发光的那一刻,史沐一小朋友蹦跳着喊:“原来水果真的能让小灯泡发光!我以后想要当一名科学家,发现更多的秘密。”最后,志愿者张科昕通过知识问答的活动形式教育小朋友们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让安全为科学探索保驾护航。
作为河海大学的学子,团队还设计了“神奇的水之旅”专题讲座,志愿者江思晴自豪地讲述着河海故事,更将复杂的水循环过程化作形象的比喻,引领孩子们探寻每滴水的珍贵旅程。问答环节里,孩子们争着举手,连平时内向的小萱都积极抢答。通过“神奇的水之旅”专题讲座,小朋友们对水循环、节约用水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讲座结束后,团队得到了旁听家长的肯定与赞赏,他们表示到:“这种科学知识科普讲座不仅激发了小朋友们的探索兴趣,也为他们提供了见多识广的途径,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知识层面。”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内向的孩子在兴趣驱动下突破了自我,这种“以兴趣为钥”的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同学连接电路。高妹供图
恰逢七七事变纪念日,团队设计了“红色教育+爱国曲目合唱”的夏令营活动,让爱国情怀深植小朋友们的内心之中。志愿者童咪咪的红色课堂让家国情怀“种”进童心。她借助影像资料还原了卢沟桥事变的全过程,讲到英雄为国牺牲时,孩子们攥紧小拳头。合唱《如愿》排练中,志愿者高妹、江思晴带着小朋友逐句练唱,志愿者张科昕、刘冠秀则教学手势动作。最终呈现的歌声青涩而整齐,志愿者彭弘毅听到孩子课后说:“长大以后我也要像英雄一样,保护我们的家。”龚芷逸小朋友在活动结束后说到:“通过今天活动,我不仅深刻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在合唱活动中也让我懂得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大家是一个集体。”根据家长们的反馈,多数小朋友都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收获颇多,希望可以多多举办类似活动。
这种“科普启智+红色铸魂”的结合,既填补了暑期教育的空白,更探索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新形式——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在互动体验中自然生长,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素养培育的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
图为七七事变纪念日的课堂。刘弘彬供图
从银龄老人重燃生活热情,到特殊群体突破自我边界,再到青少年种下理想种子,河海大学“益路同行”实践团的7天实践,不仅是一次公益服务的落地,更是对“公益价值”的深层诠释:它以专业能力回应社会痛点,用长效机制延续服务生命力,让每个被服务的个体都能在互动中获得成长的力量。正如三点红养老院的童院长所说:“这些青少年带来的不止是活动,更是让老人觉得‘活着有意思’的希望。”
未来,团队深化的“专业+长效”公益模式,或将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标杆——既发挥高校学科优势解决实际问题,又通过持续服务形成可推广的经验,让民生暖色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不断延伸,为新时代公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通讯员 刘弘彬 王恒磊 高妹 彭弘毅)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