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寻找红色印记柯渡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红色文化调研与乡村发展走访,旨在引导青年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砥砺初心使命。团队围绕红军长征在寻甸的重要节点展开实地参观、人物访谈与资料整理,系统梳理革命历史与当下实践的衔接。
一线调研还原历史现场
在先锋六甲长征纪念园,展柜中的作战示意图、战地电文与烈士名录依次铺陈,1936年4月六甲之战的情形被多维呈现。讲解员介绍,面对敌强我弱、补给紧张的困境,红军以坚韧意志据守要点,为抢渡金沙江赢得宝贵时间。团队成员在志愿讲解的带领下,对照地形模型观察火力配置与撤收线路,记录下“以小博大、先期固守、机动转移”的战术要点,并将相关口述史整理成段,便于后续在校内开展红色宣讲。
“4·29”渡江令折射战略定力
鲁口哨渡江令发布遗址静卧群山之间。中革军委于1935年4月29日在此发布“4·29”渡江令,成为长征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现场展板呈现命令原文、会议背景与随后部队行动节奏。团队结合讲解梳理出“明确目标—快速研判—果断执行—灵活应变”的决策链条,并将其提炼为“青年学习清单”,用于后续思政课堂与志愿分享。带队教师表示,将把相关案例纳入课程思政与公共课专题,以增强历史事件与现实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
图为团队成员驻足红军长征“4.29”渡江令发布遗址纪念浮雕前参观。李爱萍 供图
柯渡记忆呈现长征日常
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粗糙木床、油渍八仙桌与锈迹煤油灯让观者直面长征中的生活现场;路线图与行军标注勾勒出由险入安的艰难行程;餐具、棉衣、纽扣等细节物证展现清苦克难的品格。影像厅播放的纪录片与口述史节选,呈现群众支前、医护救治与纪律建设等鲜活片段。团队在馆方指导下完成重点展项速记,汇总为“柯渡记忆要点卡”,面向青年读者解释“为什么出发、为何能胜、何以持续”。
图为讲解员介绍中央红军总部相关情况。尹涛 供图
图为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博古住所景象。尹涛 供图
跨代对话连接历史与现实
在丹桂村村委会支持下,团队与严怀兴、马发科、杨怀修三位老党员开展座谈。严怀兴回忆父辈讲述的红军故事——“纪律严,进村先报到,分粮要记账,临走还要把院子打扫干净”,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象可感;马发科谈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路通了,网快了,镇里办事更顺,果蔬冷链用得上,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杨怀修带领团队重走红军路,在旧道转弯处指认当年传下的地名与标记,并叮嘱“把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团队将访谈内容按主题分类,形成“革命记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三类纪要,便于后续传播与课程引用。
图为严怀兴同志向团队成员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尹涛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向马发科同志请教长征故事和乡村巨变。李爱萍 供图
图为杨怀修同志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丹桂村并讲解乡村变化。李爱萍 供图
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
为避免“走马观花”,团队将调研过程与专业特长结合,开展资料数字化与路线梳理:对重点史料拍照建档,标注参观动线与讲解要点,整理为可供社团宣讲使用的“红色地标导览单页”;同时对座谈纪要进行审校与脱敏处理,形成适用于校园媒体的口述史短文集。相关成果计划在校内新生教育、主题团日与志愿服务中推广使用,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展陈”走向“场景化教学”。
精神赓续激发现实行动
调研期间,团队走村入户了解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状态,关注道路维护、网络覆盖、基层治理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议题。带队教师指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迎难而上”的担当,这与乡村振兴的目标高度一致。团队据此提出三点行动建议:一是围绕红色地标设计常态化志愿讲解,打通“校内—校外”的育人链条;二是面向基层治理开展数字素养公益宣讲,提升信息获取与安全意识;三是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与课程设计结合,形成面向乡村场景的可复用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李爱萍 供图
以青春之名续写长征之路
此次“寻找红色印记柯渡行”是一次以实证材料、人物访谈与情境教学为主要方法的综合性实践。通过走进遗址、直面史料、聆听见证者,团队在实地中深化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并把历史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清单与服务清单。团队成员表示,将以长征精神为灯塔,在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持续用专业所学服务基层,让红色基因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中焕发新的光芒。
(通讯员: 尹涛 李佳临)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