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21日,四川农业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法源:律动“犇”腾——涉藏地区农牧业法律服务团”完成为期14天的甘孜藏区实践调研。团队深入康定市、理塘县、宝兴县等地,通过双语普法、情景剧演绎、产业链法治诊断等形式,为破解涉藏地区“语言壁垒”“覆盖难”“理解难”三大普法困境提供青年方案。
图1为团队合照
语言破壁:双语手册+情景剧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针对涉藏地区方言差异大、农牧民汉语理解有限等难题,团队分别在三处涉藏地区展开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集中宣讲时用汉语讲解,老百姓听不懂;“开会式”宣讲过于频繁,老百姓反感,导致传统藏译法律法规传播效率低等问题。为此,团队研发《藏汉双语农牧法务手册》,将《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转化为“看图学法”插画,并创作《虫草纠纷调解记》《牧场合同那些事》等藏语情景短剧,去除“聚集后开会”的繁琐步骤,使普法内容趣味化、通俗化。有效解决因语言障碍、形式繁琐等带来的藏译法律法规传读率低等问题。让群众利用碎片时间学法,提升学法主动性与用法意识,同时减轻基层人员工作负担。“用嘉绒藏语演的小剧比条文好懂多了!”嘎日村阿生书记肯定道,同时也建议“短视频要是再短些,传播会更广!”
图2为团队在康定司法局访谈
机制创新:“马背宣讲队”遇上“法律明白人2.0”
针对农牧业法律痛点,团队深入走访乡村、地区司法局后发现:政策执行与民生需求存在张力。“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虽多,但忽略了牧民放牧的实际困难”,对此,康定司法局、藏研所提出以下“组合拳”:一是组建“马背宣讲队”翻山越岭进牧场,成立“巾帼普法团”进村入户,培育“法律明白人”传递政策;二是注入青年力量,培训年轻牧民担任双语调解员,升级“法律明白人”体系;三是智慧普法补位政务小程序“甘快传”开发藏汉双语法规专栏,并实施“3分钟短视频标准”(方言配音+剧情化呈现)。
文化融合:尊重传统习俗创新普法路径
面对传统调解与现代法律的冲突,团队借鉴甘孜州藏学研究所经验:“利用宗教人士威望调解纠纷,比法院介入更有效”。而针对牧民“法律概念空白”问题,团队用牦牛纠纷、虫草交易等生活场景类比解读,既尊重传统又传递法律精神。
图3为团队在理塘县向群众宣讲
成果落地:覆盖8乡镇,背后挑战仍需关注
本次实践累计发放双语手册200余份,情景剧覆盖康定、理塘5个乡镇。甘孜州司法局通过“甘孜红”普法队和“甘快传”小程序打造立体化普法网络,据藏学研究所数据,此类创新普法模式在甘孜县试点中覆盖率已达21万人次(线上+线下),但深层矛盾依然凸显:如宝兴县反映“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影响牧民放牧”;康定市司法局指出“外来律师因语言障碍需本地复述”,急需培养双语法律人才;智慧平台在牧区推广受阻,“牧民下山才刷抖音”。这些基层问题实际存在,下一步亟需我们落实解决。
“让法治成为藏族同胞心中的一束光,既要公平,也要给他们希望。”川农学子用行动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涉藏地区的大地上,相信法律定会如格桑花般生长,遍布祖国大地。此次社会实践,不仅让川农学子将专业知识付诸实际,更是学会了放眼社会民生,亦将激励更多青年助力乡村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楫笃行。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