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7月18日,广州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潮”砌蓬勃突击队投身于潮州市归湖镇,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嵌瓷,开展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站在青春视角,探寻匠人们背后的故事,感受文化温度,聚焦千年传承,探索以文化振兴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探索路径:嵌瓷赋能乡村的密钥
为了探索潮州嵌瓷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之道,行程初始,突击队与归湖镇团委干部开展了一场围绕“嵌瓷文化赋能塘埔村发展”的座谈会。一方面,希望通过团委的基层组织力量,了解村里在嵌瓷传承中的实际需求与现有资源;另一方面,共同探讨具体落地的方向,让这项老手艺从“屋檐上的装饰”转变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图为队员们与归湖镇团委干部进行交谈。徐睿徽 供图
溯源寻根:触摸嵌瓷的时光脉络
为了夯实调研基础,队员们首站走进了潮州博物馆。泛黄的史料为队员们铺开了一幅嵌瓷的“成长画卷”。泛黄的史料记载着:明清时期,潮州匠人发现碎瓷片耐风雨、不褪色,便将其剪碎拼贴在建筑上,从此诞生了这项“以碎为美”的技艺。在潮州嵌瓷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藏品更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流派的艺术魅力。从屋脊上奔腾的龙凤,到壁饰中细腻的花鸟,每一块瓷片都藏着匠人的巧思,其“变废为宝”的智慧内核至今闪耀。
图为队员们在潮州博物馆与小讲解员合影。俞文杰 供图
薪火相传:对话指尖上的坚守者
深入了解嵌瓷的传承现状时实践的关键,为此,突击队专访了卢芝高、卢渤鑫、许名泰等多位传承人。卢芝高老师对嵌瓷技艺的“简略化”危机感到担忧,认为现成瓷片拼贴和机械化生产背离了艺术本质。面对研学热潮,他希望徒弟们通过展览与教学,让年轻人明白嵌瓷是“用瓷片写诗作画”而非简单拼贴。他坚信,唯有敬畏传统、勇于创新,非遗才能真正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潮”砌蓬勃突击队队员采访卢芝高老师。杨子昕 供图
图为“潮”砌蓬勃突击队与卢芝高老师的合照。姚婷 供图
创新实践:IP创作活化千年记忆
针对传承人提出的创新命题,突击队在卢渤鑫老师和许名泰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了IP形象“阿瓷”的嵌瓷创作。老师先依据设计图确定“阿瓷”的造型,接着队员们根据老师的传授,用铁钳将不同颜色的瓷片修剪成型,并小心翼翼地拼贴固定。当千年嵌瓷的流光遇上现代IP的活力,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为古老技艺的当代表达提供了生动注脚。
图为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剪切瓷片。俞文杰 供图
播撒种子:童趣课堂唤醒文化基因
传承的希望,是让非遗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因此,“潮”砌蓬勃突击队联合潮州嵌瓷博物馆,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嵌瓷体验的童趣课堂。在老师和队员们的引导下,小朋友们亲手修剪、拼贴瓷片,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嵌瓷作品。这堂实践课深刻印证:非遗的传承,从来不只是技艺的复制,更是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其中的美学价值与创造乐趣,让文化基因在体验中悄然传承。
图为突击队副队长张粤宣讲嵌瓷文化。朱文希 供图
图为突击队与研学团队合影。姚婷 供图
赓续血脉:红色研学熔铸精神力量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非遗文脉,突击队组织开展了此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在实地走访中,队员们不仅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更触摸到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背后的精神内核——是戴平万故居里以笔为刃的家国情怀,是李厝祠暗格里隐蔽战线的无畏坚守,是涵碧楼烽火中舍生取义的担当。这份精神内核,与非遗匠人的坚守匠心一脉相承,共同激励着青年学子以青春力量践行时代使命,让红色薪火与非遗文脉在新时代交相辉映、代代相传。
图为队员们前往红色基地李厝祠探访。俞文杰 供图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嵌瓷屋脊,我们的潮州嵌瓷非遗实践之旅,在瓷片折射的光晕里画上了句点。十日淬炼,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一门手艺穿越千年的温度,更亲历了其从博物馆里的静默陈列走向童趣课堂里的鲜活互动,从传承人的忧思坚守中迈向IP创新的活力迸发,并在红色记忆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瓷心永铸,青春同行,这场与百年匠心的相遇,已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一股蓬勃的青春动能。
文字|朱文希
图片|广州新华学院“潮”砌蓬勃突击队
上一篇:黑农职院学生团队:AI赋能锂电池寿命精准预测与阶梯利用
下一篇:没有了!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