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师范学院“刻石留痕·印记虞山”实践团队赴常熟市虞山风景区及相关文化场馆,开展以虞山篆刻、石刻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虞山的篆刻与石刻艺术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团队希望通过实地调研、文化挖掘与资料整理,让这些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为师范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实践经验。
团队前期经过两周的文献筹备,系统查阅文献典籍确定以“虞山篆刻与石刻文化”为核心主题,结合专业特长,分工协作,梳理出虞山篆刻自元代发轫、明代兴盛、清代鼎盛的发展脉络,整理虞山篆刻流派脉络与石刻分布要点,并结合师范专业特色,设计了“观察—记录—分析—转化”的实践流程,为实地调研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过程:探石刻源流履虞山方寸
印馆溯流:细品印派春秋
团队首站来到坐落于虞山脚下的篆刻艺术馆。该馆前身为2002年建立的虞山篆刻馆,经多次迁址升级,已成为展示虞山印派文化的重要窗口。
馆内“历史溯源”展区陈列着从元代缪贞到近现代赵古泥等名家的印谱、印章原件,通过实物与展板的有机结合,清晰呈现出虞山印派从雏形初现到鼎盛繁荣的发展轨迹。团队成员仔细观摩展品,详细记录不同时期印派的艺术特征。
印社赏艺深研刻石精髓
在虞山印社,团队重点参观了“历代篆刻家作品展区”,成员们近距离观摩元代缪贞刚劲如铁的刻石风格、明代戈汕飘逸洒脱的刀法笔触、清代林皋严谨工整的布局技巧。结合展区“虞山篆刻传承谱系图”,成员详细记录各时期代表人物的艺术突破,近距离观察元代缪贞的“铁笔”风格、明代戈汕的“雅逸”刀法、清代林皋的“工稳”特色,并结合展区墙上的“虞山篆刻传承谱系图”,详细记录各时期代表人物的艺术特点与流派演变节点。
景区探石感知文化交融
第三站,团队深入虞山景区,对“西城楼阁”“剑门”“兴福寺”等8处石刻群展开实地勘察。成员们细致观察石刻的字体风格、镌刻深度,记录石刻所在具体位置及周边建筑环境,分析建筑与石刻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真切感受历史文化在建筑与石刻中交融沉淀的独特魅力。
实践成果:结文化硕果集研究基石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对虞山篆刻、石刻文化展开全面系统的探访。通过文献查阅,收集到大量关于虞山篆刻与石刻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实地调研,亲身感受文化遗产的深厚魅力,积累了丰富的一手信息。
经过系统梳理,团队厘清了虞山篆刻流派的传承脉络,挖掘出石刻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关联,完成了虞山文化肌理的基础资料留存,为后续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得体会:悟传承之道启育人新思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近距离接触历代篆刻名家的作品与古老的石刻,让大家对虞山篆刻与石刻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底蕴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团队成员的文化自信与传承使命感。
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重要性。书法、历史、教育等专业知识在调研中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不仅高效推进了实践任务的完成,也拓宽了成员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团队也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任重道远。面对部分石刻风化、篆刻艺术青少年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成员们深感作为师范院校学生,肩负着将专业所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责任,未来需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文化传播与保护路径,让古老的篆刻与石刻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成员们一致认为,此次实践活动,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作为师范学子,既要以专业能力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更要积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内容,这既是实践赋予的重要启示,也是团队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
总结
本次“刻石留痕・印记虞山”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到虞山文化的肌理,在史料整理中深化了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更在交流反思中明确了师范生的文化使命。刻石留痕,是为了让历史不被遗忘;印记于心,是为了让传承更有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完善实践成果,推动虞山篆刻与石刻文化走进校园、融入课堂,让更多青年学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语馨/摄影
许子言/供稿
上一篇:在历史的星河下,播撒希望的种子
下一篇:没有了!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