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清晨,商丘的阳光带着夏末的温热。当我和“等枝丫,成繁花”支教小队的伙伴们踏入商丘博物馆,本以为是一次寻常的素拓,未曾想,厚重的大门开启的,竟是一场直抵心灵的叩问,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和肩上的支教使命,有了全新的、沉甸甸的认知。
推开博物馆厚重的大门,千年时光仿佛在眼前流淌。讲解员指尖轻触商周青铜鼎,饕餮纹在灯光下流转着神秘光泽。“商丘是商文明的发源地,每一片陶片都藏着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她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围在展柜前,凝视那些带着泥土印记的古老器皿,我的心被深深触动:所谓璀璨文明,从来不是天赐,而是先民们在土地上世代深耕、在岁月长河中无声沉淀的结晶。这不正是我们支教的意义吗? 在大杨庄小学的课堂上,教孩子们认字、算数、画画,这些看似微小的点滴,不正是在他们心田里,小心翼翼地埋下一颗颗关于知识、关于文明的种子?我仿佛看到,今日的耕耘,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破土发芽,连接起古老的智慧与崭新的希望。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观察壁画 唐晨航摄
移步“汉兴之地”展厅,一组汉代私塾陶俑让我久久驻足。先生手持简牍,学童们或坐或立,眼神清澈,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刻,时空仿佛折叠。陶俑学童的眼神,与我课堂上那些孩子们的眼神,何其相似!跨越两千年的烟尘,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汲取知识的纯粹渴望,竟没有丝毫改变。作为支教者,我何其有幸,能成为这漫长知识传递链条中的一环?这份连接古今的责任感,让我握紧手中的粉笔时,更多了一份敬畏。
“巾帼英雄”展区,花木兰策马扬鞭的壁画英姿飒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讲解员说商丘从不缺坚韧的灵魂。凝视着木兰的身影,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班上那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孩子。每天徒步走来学校,风雨无阻。他们的坚韧,何尝不是一种平凡中的英雄气概?支教的意义,或许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陪伴这些孩子,在他们成长的崎岖山路上,点燃一盏灯,给予一份看见和肯定,让他们积蓄起勇气,去跨越属于自己的“关山”,追寻更广阔的世界。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观察文物 唐晨航摄
最令我心灵震颤的是“近代教育”展区。泛黄的课本、磨损的黑板擦、打着补丁的书包,无声诉说着往昔乡村教育的艰辛。对比我们带来的绘本、图书,强烈的历史对照让我和同伴们陷入沉默。队长指向展柜里一支老式钢笔,低语:“原来我们拥有的,已是前人梦寐以求。”这静默的展品,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资源的变迁,也照见了教育本质的永恒:孩子们真正渴求的,或许并非最昂贵的教具,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引导的机会。就像博物馆里这些珍贵的文物,若无讲解,它们只是沉默的旧物;乡村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若无教育的发现和启迪,也可能被生活的尘土悄然掩埋。想起美术课上,孩子们用普通树叶拓印出斑斓图画时那纯粹的兴奋与奔跑的身影,不正是最生动的证明?
博物馆庭院的合影,玻璃幕墙映着蓝天与我们年轻的脸庞。快门按下的瞬间,我感到一种奇妙的连接:是青年志愿者与五千年文明的连接,是此刻播撒的希望与未来繁花的连接。回程的车上,无人多言,但每个人心中都沉淀着商丘这部厚重史书给予的启示: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深耕与等待;所有的改变,都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支教,绝非一场即兴的表演或匆匆的邂逅。它需要我们像商丘大地上那些默默耕耘的先民一样,俯下身去,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扎下根来,用真诚浇灌,用耐心守候,静待那看似柔弱的“枝丫”,终有一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繁花”。
夕阳的金辉洒满大杨庄小学的窗台。我要把商丘博物馆的故事,把青铜鼎的厚重、汉代学童的渴望、花木兰的勇气、还有那支老钢笔的诉说,都带进课堂。我要告诉孩子们,他们脚下这片土地,蕴藏着多么深邃的星辰大海。而我们,会继续做那执着的播种人,在历史的浩瀚星河照耀下,在希望的田野上,俯首耕耘,静待每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拥抱阳光。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博物馆门口合影 唐晨航摄
(通讯员 唐晨航)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