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7月13日“燃梦乡村,‘垫’石成金”乡村振兴促进团的脚步,停在了陈静老师的光影绣工作室。在针线与光影的交织中,感受非遗刺绣的独特魅力,聆听一位非遗传承人对艺术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垫江刺绣早期起源于民间,姑娘妇女们在劳作之余用丝线或棉线绣刺出日常生活用品,如小儿背带,姑娘出嫁的枕头、被褥、蚊帐、衣物鞋帽等。陈静老师是垫江刺绣非遗传承人,重庆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垫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垫江电商协会理事。从小在外祖母,外婆的影响下学习传统刺绣,为了更好的做好刺绣,1989年到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知识,后拜师于苏绣大师名下,她把传统刺绣、苏绣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作出水墨绣、素描绣、仿真绣等独特表现手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博物馆收藏,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欢。
一进门,便被一种温润的气息包裹——那是丝线与布料的低语,更是一位匠人对艺术的赤诚。在陈静老师的带领下,“燃梦乡村,‘垫’石成金”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近距离欣赏了她与学徒们的佳作。针脚在光影留白间流转,简单的色彩被赋予了奇妙的生命力,每一幅画都像有灵魂在呼吸,原来,她巧妙地将美术与刺绣艺术结合,以光影留白勾勒意境,用简约色彩点缀神韵,让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拥有灵魂,针线游走间的细腻与灵动,让人深切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让传统手艺在光影里绽放出新的光彩,连学徒们的作品里,也透着这份独特的灵气。
欣赏完精彩作品后,“燃梦乡村,‘垫’石成金”乡村振兴促进团对陈静老师进行了采访,采访中,陈静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她认为,创作的核心在于“静心”、“热爱”,唯有沉下心来,才能与针线、布料对话,而“创新”则是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所在,即便同一主题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因心境与感悟的变化而各具韵味。她笑着说:“灵感迸发的瞬间最珍贵,哪怕日后复刻同款,当时的意蕴也难以完全重现。”
谈及传承,她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太希望年轻人来了,刺绣不是死板的复制,每一针,都该有当下的心情,作品里藏着创作者的呼吸与心跳,想学,我手把手教。”说完,陈老师的眼里竟然透出一股忧思,询问后谈到:“虽然自身的刺绣艺术有幸绽放了一定的光彩,但是刺绣艺术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年轻一代有技术有兴趣的人苦于温饱,无法全身心投入,目前想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变为职业较困难,传承有断代风险;还有许多同行的老年绣者,面临着销售渠道短缺、其作品投入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往往难以与实际售价相匹配,致使很多人热爱刺绣但难以继续传承的困境。
光影里的针脚,心尖上的热爱。聊到艺术与欲望,她的回答格外通透:“我对刺绣是真正的热爱,它是我表达自我、传承文化的方式,绣的时候心特别静。要是为了赚钱去绣,针就变味了。”简单几句话,道破了匠心的本质:真正的热爱,从不是功利的追逐,而是沉下心来与时光对话的坚守。她从作品创作延伸出的人生哲理,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坚守初心,不为外界纷扰所动,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底色。陈静老师绣的不仅是花鸟虫鱼,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初心的坚守。这针脚里的力量,恰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文化脉搏,在时光里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聊天结束后,陈静老师拿起针线,手把手教我们穿线打结的诀窍,指尖捻转间,压线的力度、走针的角度都有了讲究。“别急,针要跟着心走。”她的声音混着线丝抽拉的轻响,成了最动听的指引。
临别时,她笑着递来刺绣扇面与针线包:“回去试试,绣出自己的心情。”扇骨轻摇,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期许——这不仅是工具,更是让我们与传统对话的邀约。带走的不仅是对刺绣艺术的新认知,更有一份关于“热爱”与“坚守”的启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正是无数像陈静老师这样的手艺人,用匠心为非遗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此次探访不仅让“燃梦乡村,‘垫’石成金乡村振兴促进团领略了光影刺绣的艺术之美,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坚守。明天的旅程还将继续,但今天的光影与初心,已在我们心里绣下了深深的一笔。步履不停,心系远方,团队成员将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