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职业学院旅游人文学院“智慧文旅 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2日-7月7日赴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党建引领聚合力,校地携手促新篇
旅游人文学院与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族村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通过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打造校地合作共建共赢的新格局。
红色血脉永传承,奋进力量共凝聚
从古驿道驿站博物馆到烈士陵园,从老炭窑旧址到鄂伦春民俗馆,“智慧文旅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对红色历史的崇敬与对新时代发展的使命担当,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实践中重温党史知识,感悟先辈不易,激发奋进力量,续写时代华章。
青春之声接地气,理论宣讲润民心
从古驿社区的理论讲堂到塔河县第五小学的党史课堂,从非遗传承人郭宝林的家风讲堂到温室大棚的实践课堂,“智慧文旅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将思政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将党的创新理论送至千家万户,使村民听“乡音”、懂“乡理”、共“乡情”,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鄂族非遗融农旅,青春赋农绘乡图
一艘艘迷你桦皮船、一件件狍皮大衣……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宝林家中,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出生在呼玛尔河一带,从12岁开始,我始终在做两件事——传承桦树皮船制作技艺,深挖鄂族文化。”郭大师一边向实践团讲述着他与桦皮船的不解之缘,一边演示桦皮船制作的核心流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十八站乡的农旅项目和非遗文化,实践团采用“线下体验+线上裂变”的立体传播策略,手绘鄂族村文旅路线图,设置非遗手工艺品制作打卡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直播讲解非遗技艺,拍摄制作非遗文化宣传短片,同步发起相关话题,鼓励游客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实践团以非遗传承与农旅融合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探索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青春聚力献乡村,志愿服务显担当
“智慧文旅 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深入鄂族村开展系列实践活动。队员们化身“环保倡议员”,向村民发放环保倡议书,带领村民一起动手改善村容村貌。面对当地学子及家长提出的升学问题,队员们争当“专业介绍员”,一边分发学校招生简章,一边介绍专业特色及优势,帮助考生及家长解答疑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队员们勇担“爱心关怀员”,为留守老人送去生活用品,帮助老年人做家务,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此外,队员们还结合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优势,抢做“非遗讲解员”,讲述鄂族故事、分享非遗知识,让游客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当红色血脉遇见青春力量,当非遗文化遇见民族风情,当田园风光遇见乡村振兴,一幅“以农为根、以旅为体、农旅融合”的交响曲正在十八站乡奏响最强音。旅游人文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展现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的乐章添一抹灵动音符!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