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7日至11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 “跨江逐梦,智绘交通经纬”社会实践团奔赴徐州、南通两地,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创新采用”校企对话 + 科普服务 + 红色教育 + 工程探秘”四位一体模式,10 名师生深入交通建设一线,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锤炼专业技能,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彰显青年担当,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校企协同育人才 产教融合谱新篇
7月7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徐州市交通工程总公司,通过党建交流、项目考察、签约座谈等多维形式,与企业就共建实践基地达成深度合作共识。
在党委副书记徐朋的带领下,实践团首先参观企业党建活动中心。泛黄的历史档案与实时更新的发展数据交相辉映,清晰勾勒出这家特级资质国有企业在党建引领下的发展轨迹。值得关注的是,在徐州交总424名员工中,南京交院校友占比达12.74%,其中32人已成长为中层及以上骨干力量,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生动例证。
图为实践团参加座谈交流会。刘陈祥供图
共建签约仪式上,校企双方正式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徐朋明确表示:“我们将通过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双向师资交流等硬核举措,打造从实习到就业的完整培养链条。” 实践团指导老师李良田则强调,该基地将成为连接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助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图为校企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刘陈祥供图
实践团随后重点考察311国道徐州市铜山区三堡至大彭段等重点在建项目。在施工现场,学生们通过观摩智能压力监测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参与施工图纸识读等实操训练,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吴皓楠坦言:“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我们对智慧交通建设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考察311国道。刘陈祥供图
科普服务进社区 童心筑梦交通情
结束企业走访后,实践团马不停蹄赶往徐州市社区小托班,开展“纸桥承重”科普活动。“为什么三角形的纸桥能承受更多重量?”随着志愿者徐康的提问,30余名小朋友兴致勃勃地投入趣味实验。通过 A4 纸折叠、积木承重测试等互动环节,抽象的桥梁力学原理化为触手可及的科学乐趣。当7岁的李明轩成功搭建起能承重15块积木的纸桥时,不仅收获了全场掌声,更在心中播下了探索交通科技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孩子们搭纸桥。刘陈祥供图
“科普就像知识的播种机,今天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小小种子,未来可能会长成支撑交通强国的栋梁。” 实践团成员吴皓楠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正是我们专业价值的生动映照。”社区主任王霞表示,这种“做中学”的科普形式深受孩子们喜爱,期待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让更多交通科技知识走进社区、点亮童心。
红色铸魂强根基 思政育人启新程
7月 8 日上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在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的鎏金大字下重温入团誓词,铮铮誓言回荡在纪念广场。纪念馆内,543万支前民工支援前线的壮阔壮举、“小推车推出大胜利”的感人历史,让成员们深刻体悟到“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源远流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淮海战役纪念塔。刘陈祥供图
在“行走的思政课”专题讨论中,实践团成员孙旭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昔日的支前小道如今已变成通江达海的康庄大道,但交通建设者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带队教师顾云总结强调:“新时代的交通人,要用一座座精品工程告慰革命先烈,这是我们必须交出的时代答卷。”
超级工程探奥秘 匠心传承向未来
实践团随后转场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一线,开启深度研学之旅。在项目部智慧会议室,2015届校友、项目经理史祥祥详细解读了这座 “长三角交通枢纽新地标” 的战略意义 —— 作为目前世界最大跨度的斜拉桥,其建成后将大幅缩短苏南与苏北的时空距离,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关键交通支撑。测量部部长荐江演示的毫米级地质勘测技术,安全部部长蒋雨峰介绍的“平安工地”智能监管系统,让同学们直观领略到现代交通工程的科技魅力。
图文项目经理史祥祥与实践团成员交流。刘陈祥供图
7月8日下午的施工现场,钻孔灌注桩作业区的精准操控令人叹服。“垂直度偏差必须控制在 1% 以内,这是确保桥梁百年安全的基础。”技术员的严谨讲解,使“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深植每位成员心中。7 月 10 日的职业规划座谈会上,史祥祥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强调“技术 + 管理”复合能力对新时代工程人才的重要性;资深工程师陈新权则寄语学子:“既要仰望星空,胸怀交通强国的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练就精益求精的过硬本领。”
科技赋能提质效 智慧工地展新貌
7月11日,实践团探访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揭开了交通工程质量管控的神秘面纱。从原材料进场检测到混凝土强度闭环管理,全流程可追溯体系的高效运转,彰显了工程质量作为交通建设“生命线”的核心地位。
图为实践团参观实验室。刘陈祥供图
在与江苏狄诺尼公司的技术研讨中,针对工程数据“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尤为激烈,学院副院长汪莹提出的“无人机智能巡检 + 大数据分析”构想,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得到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徐州交总合照。刘陈祥供图
【结语】五天的实践之旅,构建起“企业课堂 - 社区舞台 - 红色基地 - 工程现场”四位一体的育人矩阵,实现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正如团队指导老师顾云所言:“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同学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新起点。”据悉,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 “思政 + 专业 + 实践” 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更多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刘航宇 吴皓楠 刘陈祥)
作者:顾云、周嘉睿
学校: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