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一场青春与科技的“新农”实践正悄然生根。近日,青岛农业大学“青禾映初心,新农筑梦行”实践服务团深入山东省宁阳县,将课堂搬到智能车间与田间地头,以调研之眼观察农业发展新图景,以宣讲之声播撒农业强国种子,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聚焦产业链:触摸农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实践团首站来到在唯可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走在生产车间上方的参观通道,成员们见证了一条智能分拣线如何以98%的准确率高效处理果蔬。当工厂员工许兴邦详解“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管控体系时,青年学子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对农业增值的撬动作用。
随后团队将目光聚焦华丰镇特色农业脉络。在润华家庭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们深入了解特色种植作物羽衣甘蓝的种植体系,学习电商平台拓展销路提高收入的成功经验。市场红利稍纵即逝,唯有特色种植与错峰上市方能握紧机遇。田垄间蒸腾的热气,恰似农户们抢抓“网红经济”的炽热之心。
走进后吕观村的白术种植基地,泥土气息混合着药草清香扑面而来。四百亩药田层层铺展,现代化滴灌设施如叶脉般延伸其间,团队在党委书记王宝的介绍下,通过问答的形式了解到白术药材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流程,探究中药材产业在推动附近乡村实现共富目标中的关键角色。
“万村共富”的号角在北故城村化为一座座生机盎然的大棚。实践团成员们跟随镇团委书记刘君瑶的脚步,一头扎进虎皮西红柿和葡萄种植大棚,在大棚村民负责人的介绍下了解到吴书记通过“选优苗、种特色、新销售路径”带动了大棚蔬菜的种植及销售。在北故城村的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产业的振兴,不仅需要好的产品,需要好的政策,更需要像吴洪振这样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乐奉献的“领头雁”和“新农人”。他们利用新技术打通销售堵点,用新模式整合资源,更用“薪火相传”的方式培育本土人才队伍,让“电商兴村”从个体探索走向了可复制、可持续的集体共富之路。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华丰镇红卫渠纪念馆内,当年开山引水的锤凿印记与豪迈誓言犹在眼前。成员们凝视着斑驳的工具与泛黄的图纸,一堂无声而深刻的“田埂上的党课”悄然进行——红卫渠精神跨越时空,与今日田野里滴灌的水珠、直播间的声浪、甘蓝叶上的晨露共鸣共振:奋斗的底色,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力量。
当天下村走访结束后,团队统一观看了华丰镇“抖音羽衣甘蓝原产地(大进哥)”的直播间,这场田间地头生动的农产品直播助农活动,在热情的推介华丰镇的优质羽衣甘蓝的语言中,学子们直观感悟到数字营销为农产品“出村进城”开辟的高速路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深耕育人田:播撒农业强国的未来希望
如何让农业强国战略深入童心?实践团在八仙桥街道暖心课堂创新打造“双课堂”模式。红色精神课上,成员许雪以“一粒种子的旅程”串联起农业发展与国家命运;当无人机植保模型腾空而起,三年级学生小宇的惊叹“飞机也能帮农民伯伯!”——折射出智慧农业科普的启蒙力量。
在新型农业绘画课堂,智能大棚、番茄机器人跃然纸上。面对“蓝色大棚膜”的童趣提问,成员李长骏详解科技护农原理。10幅充满想象的作品中,“会看病的AI机器人”“空中菜园”等构思,勾勒出下一代对现代农业的无限憧憬。
沉淀青年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视角
从大棚的特色产品到云端直播的屏幕,从田垄间的询问到课堂上的互动,华丰镇的沃土让学子们触摸到农业发展强劲的时代脉搏。当本次实践结束时,晚霞映照着实践团成员眼中的光——这束光,是青年对“新农”事业的初识,更是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上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据悉,团队将持续完善调研成果,以青年视角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让“三下乡”的星火燃成助力乡村振兴的持久薪火。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