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路,是前辈们踏出的信仰之路。”这个夏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院“浙东红延”小分队走进宁海山洋革命根据地,用青春脚步追寻红色足迹,用数智手段丈量文化厚度。
在“青春走读”中,队员们穿行于纪念园与会师亭,倾听烽火年代的故事,触摸斑驳石碑的温度。他们用笔与影像记录这片土地的记忆,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图文、短视频等传播内容,让更多青年感知宁海红色文化的厚度。
“青春对话”环节里,队员们与讲解员、村干部面对面交流,理解了“红色基因”的双重意义:既是遗址与碑刻的守护,更是革命精神与村落风貌的延续。这种传承让他们更加清晰:青年不仅是倾听者,更是讲述者与传递者。
在“青春守望”中,队员们借助AR互动、H5打卡等方式尝试“数智化+红色研学”的融合,让红色展陈不再静止,而是触手可及、沉浸可感。
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实践,让青年们感受到:红色文化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不断延展的精神力量。在青春与信仰的交汇处,一束红色之光,悄然点亮他们的心田。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浙东红延”小分队的探索
仲夏时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院“浙东红延”小分队奔赴宁海开展以“数智赋能·青春寻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山洋革命根据地、会师亭等红色地标,以行走的脚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以青年视角记录红色文化的厚度。他们在参观纪念园、聆听讲解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革命信仰的力量,也在沉思与交流中不断触摸历史的脉搏。在调研的同时,小分队积极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结合,探索“红色资源+数字化”的传播路径,用数字地图、H5互动、AR场景复原等形式让静态展陈“活”起来,让红色故事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青年心田。他们在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基层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困境与需求,提出了青年研学驿站、红色文创开发、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建议,以青年智慧为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富裕建言献策。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心灵洗礼,队员们在触摸历史与创新实践之间找到了属于青年的坐标,他们认识到青年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当下的传承者、创新者和建设者。这场青春之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写下了鲜明注脚,也让他们更加坚定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念。
“青春守望”则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共识:青年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应是创造者和推动者。通过数智化赋能,红色资源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强起来”。
这场探索,是一段学习之旅,更是一份青春答卷。小分队用数智化手段为红色文化赋能,也为乡村共富注入了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浙东红延”小分队的青春答卷
七月的宁海,山洋村的风带着岁月的气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院“浙东红延”小分队走进这片红色土地,在革命旧址中聆听历史回声,在数字化探索中触摸时代脉动。
历史回声:在记忆中重温信仰
纪念园的石碑,刻下了先烈们的名字;会师亭的故事,记录着浙东革命火种的延续。队员们一边听讲解,一边翻阅史料。有人轻声念出烈士的名字,有人默默拍下碑文。那一刻,他们深切感受到:信仰并非抽象,而是鲜活的生命与牺牲。
数智赋能:在创新中激活文化
小分队没有止步于参观与记录,而是尝试用数智化手段为红色文化“赋能”。他们绘制数字地图,设计H5互动任务,尝试用AI语音讲解再现历史场景。青年们把课堂上的所学带到村落现场,让红色展陈“活”了起来,也让研学之旅更具吸引力。
青年担当:在实践中点亮未来
与村干部和讲解员交流时,队员们思考的不只是“看见什么”,更是“能留下什么”。他们提出建立“青年研学驿站”的设想,让更多高校学子走进宁海,共同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共富。队员们说:“当我们把调研转化为方案,把热情化为行动,才是真正的青春答卷。”
这段社会实践,让“浙东红延”小分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搭起桥梁,用数智手段守护红色记忆,用青春担当续写信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