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山的苍茫怀抱中,镶嵌着一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瑰宝——马蹄寺。这里不仅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汉藏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者。
2025年7月,兰州大学“丝路推普声,丹霞遗韵长”暑期实践团队踏上这片土地,开展为期数天的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与实践活动,深入探访马蹄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倾听游客与守护者的声音,共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一、初识马蹄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
马蹄寺始建于北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七处石窟群星罗棋布,尤以千佛洞与三十三天石窟最为著名。团队初抵马蹄寺,便被其壮美的自然风光所震撼——远处祁连雪山巍峨耸立,近处原始森林与高山草甸层叠交错,丹霞地貌与石窟艺术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三十三天石窟始凿于北朝,呈宝塔形镶嵌于百米绝壁,窟内隧道曲折、石阶回旋,壁画与塑像精美绝伦,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千佛洞则依山势分为三段,南、中段以佛窟为主,北段为浮雕石塔林,窟内造像结构严整,融合圆雕、高浮雕、影塑与彩绘等多种技法,展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山河不语,却是大美中国最宏伟的名片, 马蹄寺的无论在自然风光还是石窟艺术都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不仅以其鬼斧神工的自然绝壁和悬空栈道令人叹为观止,更在石窟艺术中彰显出无与伦比的融合之美,那红砂岩崖壁上镶嵌的佛龛与造像,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诉说着汉藏文明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华大地上一处不可复制的文化地标。马蹄寺,这座跨越千年的寺庙,仍旧在向我们展示它那独特的魅力。
二、深入调研:倾听多元声音,直面保护挑战
为系统把握马蹄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团队在前期精心筹备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严谨的调研问卷,针对游客、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不同群体展开深入访谈。
1. 游客心声:震撼之余更怀期待
来自成都的游客表示:“马蹄寺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我希望下次来能看到更完善的壁画保护。”来自山东青岛的家庭游客则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的希望——孩子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虽然还没有完全建立,但是
在家长的引导下,
,他也已经走上了“观”与“护”之路。我们坚信,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会一代又一代传承。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藏族老人罗万明(贡保当智),在采访时他提到,他曾去过5次西藏,也将半生奉献于寺庙建设与景区管理。看到如今被自然与人为因素摧残的石窟,他感到痛心。当成员问到如何保护石窟遗产时,他也回忆了自己做的系列措施:首先要与政府合作,聘请修复人员,其次呼吁游客尽自己的努力保护好这“千年古刹”。
2. 守护者坦言:责任重大,挑战犹存
团队成员对游客中心两位前台引导志愿者做了采访。他们提到,因为张掖马蹄寺历史悠久,又地处河西走廊地带,政府对马蹄寺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视,也对三十三天石窟等进行了重点保护。他们作为引导者,在给予游客便利的同时也提醒着游客注意保护文物完整与景区环境建设,希望尽他们的微薄之力,为景区、为张掖、为甘肃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补充道,目前政府重点保护1-4号石窟和金塔寺石窟,具体体现在石窟外围修建了一定长度的围栏和围墙,同时单独规划了一定的玻璃保护罩,在不影响游客观感的情况下将路和文物隔开。接下来,谈到马蹄寺保护方案时,他提到,目前政府采取限制人流、检测天气湿度、调整石窟开放数量等措施来具体且有效的保护石窟,这一举措已经得到了专家的学习和认可,能够有效减少人为破坏。然而,受资金与技术限制,部分壁画修复仍面临困难,“修旧如旧”难以完全实现。
三、文化节与运动会:非遗传承的生动现场
在调研期间,恰逢马蹄藏乡文化节盛大开幕。当地干部群众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盛装,热情洋溢地载歌载舞,通过悠扬的歌声和欢快的舞步,深情表达对党的无限感恩与对美好生活的炽热之爱。
节日现场人声鼎沸,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参与者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随后举办的农牧民运动会同样精彩纷呈,拔河比赛中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拉爬牛项目展现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拔棍和投壶等传统项目则趣味盎然、民族特色鲜明,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这些活动不仅生动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民间的蓬勃生命力,还体现了当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四、总结与展望:守护千年遗产,青年在行动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深切体认到马蹄寺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一方面,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蕴藏着极高的旅游价值与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保护工作仍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局限、游客行为管理等严峻挑战。
兰州大学实践团将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整合详实调研数据与权威专家意见,系统撰写调研报告,精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扩大宣传,有效提升公众对马蹄寺乃至张掖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与守护意识。
山河不语,文化有声。马蹄寺不仅是沧桑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馈赠未来的珍贵财富。守护这份千年"丹霞遗韵",亟需政府、专家、游客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协同努力。兰州大学实践团将持续以务实行动,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供稿:李璇
来源:“丝路推普声,丹霞遗韵长”兰州大学2025暑期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