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翻滚的盛夏时节,湛江科技学院微土焕新实践团深入稻谷烘干中心,在机器轰鸣的晒场、焦灼的田间地头开启了一场“把脉土壤”的田野攻坚。
烘干中心见证科技减损
清晨的兴志气稻谷烘干中心弥漫着谷物的醇香。面对堆积如山的早稻,实践团成员在负责人引导下近距离观察全自动烘干流水线。“传统晾晒损耗率达6%,现在通过热泵变频技术,水分控制精度达±0.5%!”技术员指着智能控制屏介绍。更令团队振奋的是,烘干燃料采用秸秆压块替代燃煤,每吨稻谷减排二氧化碳15公斤——这座烘干中心正成为绿色农业的微型样板。
土壤诊所开进村委会
“稻子长斑,玉米穗空,这两年收成掉了三成!”在大山村村委会,村支书李永强摊开土壤检测报告,镉超标数值刺痛人心。实践团土壤修复组组长林薇立即展开“问诊”:采集典型病田样本,比对重金属迁移图谱。“我们会定制微生物菌剂包衣方案,”她指着实验瓶中灰褐色颗粒解释,“这些功能菌就像土壤医生,能固化重金属,激活养分。”村民王老汉攥着初步治理方案连连点头:“就盼着土地重新‘有力气’!”
星光下的土地振兴课
夜幕降临,新村村党群服务中心仍亮着灯。面对村支书提出的“耕地碎片化导致亩产低下”难题,团队连夜绘制土地效能热力图。“东片建生态茶园,西面可发展稻蔬轮作。”。更让村干部眼前一亮的是团队提出的“烘干中心枢纽”计划:以烘干厂为核心,联动周边5村建立粮食处理联合体,预计可降低仓储成本40%。
把论文写在丰收大地上
离村前,实践团在田间立下了责任牌:九月份针对大山村污染田,启动第二期200亩微生物修复示范。
“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新农业的希望!”看着田埂上渐远的青春身影,老农李永强笑着擦亮责任牌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查看土壤修复实时进展。(通讯员 杨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