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会计学院“海底小纵队”实践团于2025年7月6日赴茯茶原产地泾阳,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茯茶镇及陕西泾阳泾水缘茯茶有限公司,系统考察茯茶产业从技艺复兴、科技赋能到文旅融合的全链条发展,在实践中体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第一站:泾渭茯茶——科技驱动非遗新生
实践团首站来到茯茶技艺复兴的代表企业——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在参观企业展厅和博物馆过程中,讲解员介绍,茯茶虽源起咸阳,1958年却因成本考量,在咸阳停产。2006年,在政府支持下,“泾渭茯茶”项目启动,团队历经艰辛,成功复原失传的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此后,在纪晓明带领下,泾渭茯茶不断突破,成功推动该技艺获批陕西省及国家级非遗,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非遗三级跳”。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国内首条、世界领先的“泾渭茯茶数智工厂”。洁净明亮的车间内,智能化设备精准运转,数字大屏实时监控着每一道工序,实现了茯茶生产的精准调控、绿色制造与品质飞跃。此行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激活文化遗产、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引擎。
图为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学习
第二站:茯茶镇——茶旅融合生动实践
带着对产业创新模式的思考,实践团走进茯茶镇,实地调研“茯茶+文旅”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的引领让成员们透过史料,清晰触摸到茯茶晋升国家地理标志的辉煌轨迹。在开放式非遗工坊,成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制茶。从清选、切茶、过筛再到炒茶、筑茶、捆绑,这场沉浸式实践不仅让大家深入理解了每道工序背后的工艺原理,更在指尖与茶叶的亲密接触中,真切体悟到传统技艺里沉淀的工匠精神。
漫步在茯茶镇中,成员们真切体会到“茯茶+文旅”的魅力:茶馆里游客悠闲品茗,博物馆中孩童专注聆听,文创店里人们精心挑选伴手礼,特色餐厅飘出阵阵茯茶清香……这一幕幕交织成鲜活图景,完整呈现出“看技艺、品文化、买产品、享生活”的全链条体验。在这里,茯茶文化已然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有力支点,生动诠释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手筑茯茶
第三站:泾水缘茯茶——匠心守护的技艺温度
在对茯茶的现代创新有了深入了解后,实践团探访了坚守传统工艺的泾水缘茯茶有限公司,近距离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
在技术人员引导下,成员们深入车间:观察渥堆发酵的微妙转化,了解原料精制配比的严谨,感受蒸汽压制定型的力量。最震撼的是探秘“发花”环节。在恒温恒湿的发花房内,成员们屏息凝神,亲眼见证了茯茶的灵魂——冠突散囊菌(金花)在茶砖内自然孕育、璀璨绽放的奇迹时刻。技术人员介绍,“发花”是茯茶区别于其他茶叶的重要特征,对环境的要求极高,温度必须控制在特定范围内,湿度也要保持稳定,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发花”失败。
在与陕西泾阳泾水缘茯茶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交流时,成员们得知,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传统工艺,所生产的泾水缘茯茶系列“牛金花”茯茶,以金花饱满,汤色清澈透亮,入口平滑圆润,挂喉回甘绵长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青睐。
搭建桥梁:实践基地挂牌
实践尾声,实践团在陕西泾阳泾水缘茯茶有限公司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铭牌的挂起,不仅标志着本次对茯茶“从历史到生产”全链条深度认知之旅的圆满收官,更在青年学子与这项古老技艺及其守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持续学习、交流、服务的桥梁。它承载着我们对传统工艺传承的深深敬意,也寄托着我们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承诺。
此次“三下乡”茯茶探寻之旅,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与实践能力锻造课。实践团不仅系统了解了国家级非遗茯茶的深厚底蕴与创新发展,切身感受了传统文化赋能产业、振兴乡村的蓬勃力量,更坚定了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建设乡村的信念。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投身实践,为守护文化根脉、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贡献青春智慧!
通讯员:孟庆涵
来源: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会计学院“海底小纵队”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