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策要求。7月19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文脉薪火,共耀綦江”中华文脉传承团深入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与赶水镇,聚焦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氏木雕技艺、苗绣、芦笙,通过实地观摩、专访传承人,系统挖掘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图为本传承团成员在黄小波带领下参观学习黄氏木雕。
图为本传承团成员采访传承人黄小波。
实践团首站抵达綦江区东溪镇,走进东溪腐乳酿造公司,传统的酿造车间里,整齐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发酵缸,醇厚的发酵香气便扑面而来,在传承人带领下参观部分传统工艺流程——从黄豆筛选、磨浆点卤,到入坛发酵、加盐封缸,每一步都严格遵循百年古法。在赶水镇梅子村,同样洋溢着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针法闻名于世。在宣传片拍摄现场,苗绣传承人坐在窗前,一针一线地绣着手中的布料,五彩斑斓的丝线在手中穿梭,一幅幅精美的苗绣作品逐渐成型。而在非遗芦笙参观采访活动中,芦笙制作艺人向大家展示了芦笙的制作工艺,从选材、雕刻到调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芦笙作为苗族传统乐器,在苗族的生活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为本传承团成员前往梅子村参观学习非遗苗绣。
图为本传承团成员前往梅子村参观学习非遗芦笙。
当东溪腐乳的酱香与苗寨芦笙的韵律在綦江大地交织,当政策春风与非遗火种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相遇,这场文化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便有了超越地域的意义。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传承团以政策为帆、以匠心为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为传统技艺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既守正又创新的光芒。当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理念在巴渝大地共鸣,我们坚信,文化自信的种子终将在希望的田野上长成参天大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的精神力量。
来源: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作者:吴殊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