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7月3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垄上律行普法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西舍村,在那里开展了以“依托红色精神警醒基层防诈骗宣讲”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探访红色旧址、挖掘革命故事、创新普法形式、送入乡村温暖,将法律知识以潜移默化的红色文化氤氲下转化为基层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身边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同时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
实践起步:红色沃土寻根,抗战旧址里的精神传承
溧水区西舍村是苏南抗战史上的重要坐标。实践团队首站来到西舍村,在芮氏大祠堂前聆听村史讲解员讲解。1943年,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村内现存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大会堂、兵工厂、纺织厂、国华中学附属小学等抗战旧址均被列为南京市及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讲解员指着斑驳的祠堂木柱说道:“1944年秋,溧高县县立国华中学在此创办,学生们白天学习文化课,晚上参与生产劳动,毕业后多数奔赴抗战前线。”为保障新四军武器供给,西舍村曾建立兵工厂,村民们自发组织人员自制手榴弹、地雷,开办纺织厂,专为战士缝制军服被褥。队员们通过这一件件阅历百年的物件里深刻感受到了军民团结的抗战情谊,背后体现的更是家国一心共抗战的精神。
成员们在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前,组织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就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法治智慧问题为切入开展了“红色法治课”传承研讨会,大家通过自身专业理解、实践感受积极的建言献策。队长表示:“西舍村的抗战史既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也蕴含着早期的‘法治实践’——民主政府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调解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对今天的基层治理仍有启示意义。”下一步,成员将红色教育与普法实践深度融合,体现青春的磅礴力量。
掌握转化:普法深入基层,法治课堂上的温暖传情
实践团队在游子山风景区与西舍村针对基层群众和青少年群体展开了普法行动。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发放文创产品”等三步走生动有趣的将《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在游子山脚下的法治宣传点里村民络绎不绝,“如果遇到网络诈骗,该怎么保留证据?”“未成年人给游戏充值能要求退款吗?”村民们根据自身生活经历站在讲展板前踊跃提问。团队成员依托专业知识一一回复并以真实案例来解析电信诈骗套路,演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的下载及使用方法。针对学生群体,团队设计了“法律盲盒挑战赛”,将法条融入趣味游戏中。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抽取题目、问答等方式学习法律知识。
此外,团队还定制了既实用又具宣传价值的普法主题文创产品:印有法治标语的帆布包、书签、雨伞等。“小礼物很贴心,我们可以拿着书签天天背法律顺口溜!”小朋友笑着说。“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保护着每个人的权利。”一名学生说道。
以知践行:责任心中回响,青年肩膀上的法治“红情”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垄上律行普法实践团队”做到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专业赋能基层法治管理,以青春之力架构起法律与民心的桥梁,让法治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焕发新时代光彩。下一步,团队将持续关注当地法治意识所带来的成效,并着重发挥青年力量以法治为切入点,以点连线、以线连面的从生态、经济、教育等多方面挖掘社渚镇西舍村的红色资源,助力当地村民通过实践来转化为内生动力,青年学子也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持续不断的服务基层,让“普法之路”一直行动在这一方天地,让“红色血脉”永远涌动在这炽热乡土。
作者:胡恒岳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垄上律行普法实践团队”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