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20日,滁州学院四名学子组成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开启了为期六天的宣纸文化考察调研之旅。团队以“解码千年纸韵,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动手体验等方式,近距离触摸宣纸文化的历史温度与当代活力。
园馆一体:创新布局展现文化魅力
中国宣纸文化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以“园馆一体”的创新布局著称,巧妙融合生产区、展示区与体验区三大功能板块。生产区内,工匠们沿用千年古法,在青檀皮与沙田稻草的香气中,完整呈现宣纸制作的108道工序;展示区通过文物陈列、全息影像等现代手段,串联起从唐代“澄心堂纸”到当代创新产品的宣纸发展史;体验区则为来访者提供亲手参与捞纸、晒纸等工序的机会,让“纸上乾坤”变得可触可感。此外,园区内的宣纸博物馆收藏有大量历代宣纸珍品与名家书画作品,而文创专卖区则陈列着笔记本、灯饰、服饰等“宣纸+”生活产品,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
(图为中国宣纸文化园 汪纪洲拍摄)
六日沉浸:从工序到创新的深度解码
实践首日,团队便被文化园“生产与展示共生”的独特氛围吸引。在生产区,工匠们手持竹帘在纸浆中轻盈一荡,薄如蝉翼的湿纸便初见雏形,这正是宣纸制作108道工序中极具代表性的“捞纸”环节。“看似简单的一抬一放,实则需要数年功夫才能掌握力道与平衡。”从事捞纸工作三十余年的师傅边演示边讲解,团队成员们边记录边用镜头捕捉这千年工艺的精妙瞬间。
(图为实践团在中国宣纸文化参观师傅们工作 熊军拍摄)
接下来的几天里,团队分模块深入调研:在展示区,通过影像与实物陈列,梳理出从唐代“澄心堂纸”到明清贡纸的发展脉络;在体验区,切身体会“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匠人心境;在创新产品区,笔记本封面的宣纸纹理、灯饰里透出的朦胧纸影、服饰上点缀的纸艺图案,让大家看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馆内参观并讨论 杨杰拍摄)
对话匠人:坚守里的文化密码
“守艺不难,难在守心。”这是团队在与多位老工匠访谈中听到的最多的话。晒纸师傅每天仍坚持在高温烘房里翻动纸张,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与洁白的宣纸形成鲜明对比。“一张纸的好坏,晒纸的火候最关键,差一点都不行。”大爷的话让团队成员熊同学深受触动:“匠人们对每一道工序的较真,正是宣纸能‘寿千年’的秘密。”
团队还与文化园的年轻传承人交流,了解到他们为吸引年轻人所做的努力——开设线上直播讲解宣纸工艺、设计“宣纸+”文创盲盒、与高校合作开展研学课程等。“我们不想让宣纸只停留在博物馆里,希望它能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年轻传承人的话,让团队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可能。
青春担当:让千年纸韵走向更远
六天的调研中,团队用文字、照片、视频记录下宣纸文化的点点滴滴,整理出较为详细的调研报告,其中包含对宣纸工艺传承现状的分析、对文创产品开发的建议等。“我们计划把调研成果做成系列推文和短视频,在校园和社交平台传播,让更多同龄人知道,宣纸不只是书画工具,更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符号。”团队队长姚同学说。
(图为实践团队与指导老师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前合影 汪纪洲拍摄)
离开前,四人和指导老师在文化园前合影,这次“三下乡”之旅,不仅让他们读懂了宣纸里的千年匠心,更坚定了青年学子传承文化的责任。正如团队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守护宣纸文化,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创新中找到未来,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作者:汪纪洲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