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青海海北州,草原铺着新绿,风里带着高原特有的清冽。我们山东大学(威海)山海情深队的7名队员,背着笔记本、扛着相机,从山东出发,跨越2000多公里,一头扎进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土地——这趟行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脚步丈量山东援青医疗的实效,用文字和镜头记下那些藏在诊室、草原里的温暖故事。
刚到刚察县人民医院,门诊楼里的场景就打破了我们对“高原医疗”的刻板印象:候诊区的牧民有序排队,诊室外的电子屏滚动着“鲁青协作专科服务”信息,高原医学科、藏西医结合科的门牌格外醒目。跟着一位山东援青医生查房时,我们发现他口袋里总揣着个小本子,翻开一看,满是手写的藏语医学词汇,“胸闷”“咳嗽”旁边还画着简单的胸腔示意图。“刚来的时候跟牧民沟通全靠比划,现在靠着这些‘小记号’,基本能把病情问明白。”医生笑着说,说话间,一位藏族老人走进诊室,熟稔地跟他打招呼,就像见着老熟人。
在门源县的乡镇卫生院,我们又撞见了动人的“传帮带”画面。山东来的医生正蹲在诊疗床旁,握着当地年轻医生的手调整穿刺角度,从进针深度到固定手法,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示范。“以前遇到血管细的患者就慌,现在跟着老师学了半年,已经能独立处理常见的输液问题了。”当地医生的语气里满是底气。卫生院墙上挂着的“援青工作台账”,记录着更实在的改变:46场业务培训、120余人次带教、3个重点专科能力提升——这些数字背后,是“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的承诺正在落地。
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海晏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G远程诊疗室。那天正好碰到一位牧民因胸痛就诊,社区医生把心电图、血氧数据上传到平台,不到10分钟,山东齐鲁医院的心血管专家就通过屏幕连线,详细询问症状、给出用药建议。“以前大雪封路,去西宁看病得骑马走大半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山东专家,太方便了!”牧民握着医生的手,反复说着感谢。我们的队员赶紧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幕:屏幕两端,跨越山海的医患交流,成了“智慧援青”最生动的注脚。
15天里,我们的足迹遍布海北州4个县的8家医疗机构,访谈了15位援青医生、20多位当地医护和牧民,收集了近百份问卷。白天跟着医生查房、走草原义诊,晚上就在住处整理笔记、筛选照片,队员们的笔记本写满了故事,相机里存满了笑脸。有次在甘子河乡义诊,一位牧民特意给我们递来热酥油茶,说“山东医生好,你们来记录也好”,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忘了高原反应的疲惫。
离开海北州那天,草原上飘着零星细雨,我们的行李里除了调研资料,还多了几份牧民送的青稞饼。回望这片土地,忽然明白:这趟调研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次“读懂”——读懂山东援青医疗不是冰冷的政策,是诊室里的耐心问诊,是手把手的技术传承,是远程屏幕上跨越山海的守护;读懂“鲁青一家亲”不是口号,是牧民眼里的信任,是医护之间的默契,是两地人民心贴在一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