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兰溪7月24日,畲汉同胞携手奋斗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近日,浙江海洋大学“夏源畲乡”实践团深入当地多个村落,记录下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团结共兴:共同传唱畲乡情
调研显示,水亭畲族乡形成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走进柳家村三百年的老宅,畲族雕花与汉族建筑工艺在木梁上交融生辉。300余年历史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和耕读文化体系,通过墙体彩绘等载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西方坞村则依托63%的畲族人口优势,系统整理畲族语言、服饰、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建设民族文化研学基地。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下方泉村通过纺织、金属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村民本地就业,月收入达9000-11000元。柳塘张村90%土地完成流转,形成皮具加工产业集群,产品远销欧美市场。生塘胡村创新实施"旱改土"项目,奎塘畈村建设"红石榴"共富驿站,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民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乡统一实施老年助餐服务,60岁以上老人每日可获得2元标准的营养餐食。周邵汤村保留小型加工企业,为留守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各村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帮扶等措施,困难家庭数量显著下降。
图为水亭乡各村书记与实践团共同参与总结大会。吴佳奕供图
水亭畲族乡通过文化共融、产业共建、民生共享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人才短缺和土地政策限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引才机制和政策创新。
“凤凰花红石榴甜,同心共富肩并肩”这支跨越山海的青春队伍,正用脚步丈量着民族团结的深厚沃土。
二、青创筑梦:畬汉青年共绘蓝图
在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下,畬汉青年以青春为笔、创新为墨,共同绘制了一幅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交织的壮丽画卷。实践团深入了解水亭畲族乡,走访了水亭乡人民政府,上朱村,西方坞村,柳塘章村等,了解当地村庄的人文情怀与特色文化,并知晓了各个村之间的情况差异,通过土地流转、项目招引、文旅建设来带动村子的发展。正对应了“红石榴”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激活了畬乡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更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高质量共发展的新路径。
据下方泉村书记介绍,下方泉村的工业主要以纺织厂和金属铸造厂为主,能够带动本村及周围村的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既能够照顾家庭,又能得到较高的收入。园区也有不少外地工人,企业还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共富大楼)。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下方泉村文化礼堂访谈村民(苏月供图)
三、产业创新:绿水青山间的共富密码
近年来,金华畲族乡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禀赋,以产业创新为钥匙,解锁绿水青山间的共富密码,让畲乡的"美丽资源"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在八卦村游客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与村民进行交谈,切实了解了八卦村将产业立足于青山绿水,锁定畲族文化特色优势以及八卦村特色诸葛文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方面多点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共富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导游交流(苏月供图)
如今的金华畲族乡,山间茶园叠翠,村里工坊热闹,游客笑声不断。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收获金山银山,畲乡群众在产业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画卷。正如乡党委书记所说:"我们要让每一片绿叶都成为致富的希望,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幸福的味道。"(通讯员 李誉 陈仕夫 骆博文)
上一篇:河海大学益路同行公益服务实践团:多维服务暖民心 创新服务显担当
下一篇:没有了!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