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助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青蓝绘梦”社会实践队走进贵州省安顺市镇宁石头寨,开展以布依族蜡染文化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传承人、体验蜡染制作、深度访谈交流等方式,近距离触摸布依文化的千年脉络,探寻非遗对外宣传的破局之路。
图为青蓝绘梦队到达石头寨合影
石头寨作为布依族聚居的古村落,因错落有致的石屋建筑与源远流长的蜡染技艺闻名遐迩,这里的蜡染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靛蓝色泽、寓意深远的图腾纹样,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沉浸式体验制作,感悟蜡染工艺与文化内涵 石头寨作为著名的布依族聚居地,素有 “蜡染之乡” 的美誉。在这里,队员们在当地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蜡染制作的全过程。从精心熔蜡,到运用铜制蜡刀在白布上细致勾勒图案,再到将布料放入蓝靛染缸耐心浸染,最后通过煮布巧妙脱蜡,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布依族人民的智慧与匠心。传承人不仅详细讲解了制作步骤,还深入阐释了蜡染图案背后的深刻寓意。例如,常见的蝴蝶图案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生活,而水波纹则寓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图为伍琴指导蜡刀绘图技巧和手法
图为队员亲自实践蜡刀绘图
多方走访调研,剖析蜡染文化传播局限 通过对传承人、原住民、游客的多方采访发现,当前石头寨蜡染宣传主要依赖线下游客体验与短视频平台零星推广,存在三大局限:一是宣传内容碎片化,多聚焦制作过程展示,对纹样文化内涵解读不足;二是传播渠道单一,缺乏专业团队运营,难以触达更广泛受众;三是中西方审美差异导致外销困难,部分象征吉祥的传统纹样因文化隔阂被误解。伍琴坦言:“很多游客觉得图案好看,但不知道‘万字纹’代表平安,‘鱼纹’寓意富足,我们想讲好故事,却苦于没方法。” 为更深入挖掘文化差异,队员们还对比分析了中西方关于不同图案代表的寓意。伍琴指出,布依蜡染注重“天人合一”,图案多取材于自然万物与民族传说,线条圆润流畅。“这一发现让队员们意识到,非遗宣传不仅要展示技艺,更要搭建文化解读的桥梁。
图为当地原住民正在手持蜡刀绘图
图为队员们正在走访搜集调查问卷
跨地域对比研究,揭示蜡染文化多样性 为了深入探究蜡染文化的多样性,实践队还前往三合苗寨、苗岭屯堡等地实地调研,对布依族蜡染和苗族蜡染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工艺流程上,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都需先用蜡刀蘸取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精心绘制图案,此过程考验手工艺人的耐心与技艺,每一笔都蕴含着对传统的坚守。绘制完成后,将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染,让颜色慢慢渗透,这个过程需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才能呈现出理想的色彩效果。最后通过煮沸的方式脱蜡,使图案清晰地显现出来。但二者也有明显差异,苗族蜡染更侧重于作为族群身份的标识,其图案往往与苗族的历史、传说紧密相连,承载着民族的记忆。而布依族蜡染则更注重装饰性与仪式感,常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及重要节日的服饰制作。在色彩运用上,除了经典的蓝白二色,苗族蜡染还善于采用茜草(红)、栀子(黄)、枫香脂(褐)等天然染料,通过分层浸染或笔绘上色的独特技法,实现绚丽多彩的多色效果,使其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层次感。
图为苗族蜡染传承人上色过程
图为苗族历史文化介绍
图为苗族部分图案展示
收获丰硕成果,助力蜡染文化创新发展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用镜头记录下伍琴用布依语讲解蜡染工序的珍贵画面。从“dah laez”(煮布)到“raemx bong”(染色),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词汇,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语言与非遗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我们计划将调研资料整理成图文手册和短视频,用年轻人的视角解读蜡染文化,助力蜡染文化打造‘技艺展示+文化解读+体验互动’的立体宣传模式。
图为采访伍琴女士过程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青蓝绘梦队不仅近距离感受了布依族蜡染的独特魅力,更以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让更多人了解蜡染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作者: 史开雪 图片:杨益芝、欧成睿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