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非遗守望计划"社会实践团队踏入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镇二官寨村。在村主任兼副书记田发隆、第一驻村书记康柱的带领下,这群年轻人开启了一场探寻传统篾扎技艺的文化之旅,同步开展非遗传承现状的社会调研工作。
二官寨村隐于武陵山区的褶皱之间,漫山遍野的竹林随风起伏,沙沙作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传承数百年的竹编技艺。团队成员们一边观察记录竹林分布与竹材利用情况,一边通过与村民访谈,了解竹编技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在这里,竹编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从装粮盛物的竹筐,到精巧的生活器具,每一件竹编作品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正如康柱书记所言:"竹编不只是手艺,更是我们的根。老一辈靠着这双手养活了一家人,也把对生活的热爱编进了竹条里。"调研中团队发现,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二官寨村将竹编列为重点传承项目,通过竹编产品开发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队员们详细记录了竹编产品的类型、销售渠道及村民参与度等调研数据。
团队跟随康书记的脚步来到了康家大院,这座矗立在青山环抱之中的土家建筑,拥有200余年历史,木质梁柱刻满岁月痕迹,青瓦飞檐诉说着往昔故事。队员们手持调研问卷和录音设备,仔细记录建筑的结构特点、历史背景及文化功能——雕花门窗上的花鸟鱼虫纹样、天井的光影设计原理,都成为调研笔记中的重要内容。这里不仅是康氏家族生活的场所,更是凝聚家族精神的象征,每逢重要节日或家族大事,传统习俗便在这里延续传承,团队专门针对此类习俗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访谈调研。
在康家大院的木亭下,康柱书记手持竹刀,为团队成员演示竹编工序。他目光专注,双手翻飞,将竹子剖成粗细均匀的竹条,"选竹要选三年以上的老竹,破篾时手腕要稳,力度要匀。"队员们一边拍摄记录工序细节,一边在调研表上标注关键步骤的技术要点。随着竹条在指间穿梭,一个简易竹篮的雏形逐渐显现。
学生们跃跃欲试,却发现看似简单的编织实际困难重重。竹条在手中要么散开,要么折断,这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更直观地理解了技艺传承的难点,也为调研中"技艺学习门槛"部分提供了鲜活案例。通过亲手实践与深度访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学子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传统篾扎技艺,更通过调研数据与文字记录,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累了第一手资料。那一缕淡淡的篾香,不仅是竹子的清香,更是传统文化的芬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守护这缕篾香,既是调研实践的初心,也是年轻一代接力传承的使命。
通讯员(周颖 李倩)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