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生游客”。新疆艺术学院“龟兹壁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段雨婷,带领核心成员王媛慧、陈子涵、郑怡宁、陈诗蕊,专程来到石窟进行为期数日的深度参观与学习。此行并非技术测试,而是项目启动初期至关重要的“田野课堂”——旨在零距离感受龟兹壁画的艺术震撼,倾听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实挑战,为后续的数字活化项目汲取最真实的养分。
沉浸式“课堂”:洞窟里的艺术震撼
放下电脑和设备,团队成员这次的身份是纯粹的“学习者”和“感受者”。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他们依次走入第38窟、第8窟、第171窟等代表性洞窟。光线透过洞窟入口,照亮了斑驳却依然生动的壁画。
“以前只在课本和图片上看过,真正站在壁画前,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感染力是完全不同的。”项目负责人段雨婷在走出第38窟后感慨道。团队成员姜志情,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尤为着迷:“亲眼看到那些历经千年依然能辨别的矿物颜料色彩,青金石蓝、朱砂红,还有流畅的线描,这对我们未来在数字呈现中如何把握‘龟兹风格’太重要了,不能想当然。”
团队成员陈子涵则对壁画讲述的故事印象深刻:“讲解员详细解读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这些生动的画面是古代龟兹人精神世界的窗口。我们做数字活化,理解这些故事的内涵是第一步。”郑怡宁补充说:“洞窟的空间感、光影的变化,壁画与建筑的关系,这些现场感受是任何高清图片都无法替代的。”
聆听“守护者”:了解最真实的保护现状
参观之余,团队此行更重要的目的是学习与调研。他们主动与石窟的研究人员、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一线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们问了很多‘笨问题’,”陈诗蕊笑着说,“比如壁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日常维护有哪些难点?游客参观对壁画有哪些潜在影响?现有导览方式有哪些不足?”这些来自一线守护者的回答,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位资深文物保护专家向他们详细解释了壁画风化的主要类型(起甲、酥碱、颜料层脱落等)及其成因(温湿度变化、盐分运移、微生物等),强调了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专家告诉我们,任何干预都必须极其谨慎,最小干预原则是铁律。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数字活化项目必须建立在尊重文物本体安全、符合保护规范的基础之上,绝不能为了效果而‘炫技’。”段雨婷认真地说。
讲解员们也分享了游客的常见问题和期待:“很多游客对壁画背后的故事感兴趣,但洞内光线暗、空间有限,停留时间不能太长,讲解很难深入。”“有些细节,比如人物的手势、服饰的花纹,离远了看不清,游客会有遗憾。”
“取经”归来:方向更清晰,责任更重
带着满满的笔记、拍摄的素材(仅限允许拍摄区域)和沉甸甸的思考,团队结束了这次克孜尔石窟的“取经”之旅。
“这次实地参观,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也泼了一盆‘清醒剂’。”段雨婷总结道,“最大的收获是真正理解了龟兹壁画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它面临的脆弱性。我们做‘龟兹壁影’项目的初衷更坚定了——要用数字技术让更多人能‘走近’这些瑰宝,但同时,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一切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我们的工作要成为保护的助力,而非干扰。”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行收集到的关于壁画艺术细节、病害情况、游客需求、管理难点等信息,将是项目下一阶段设计和开发最核心的“输入”和“约束条件”。“比如,如何在不影响实物的情况下,利用数字手段让游客看清那些模糊的细节?如何用更生动但准确的方式讲述壁画故事?如何通过线上导览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提升实地参观效率和质量?这些都是我们回去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姜志情说。
带着敬畏与问题,投入研究与设计
离开克孜尔石窟时,夕阳为石窟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段雨婷团队没有带走任何技术设备的数据线,却带走了对千年龟兹艺术的敬畏、对文物保护复杂性的认知,以及一长串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回到学校,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刻写代码、做动画,”段雨婷说,“而是先坐下来,好好消化这次‘田野课堂’的收获,结合艺术史、文物保护知识,更深入地研究龟兹文化。同时,针对了解到的游客痛点和保护需求,开始构思我们的数字导览和体验设计方案。‘接地气’不能只靠一次参观,而是要贯穿我们项目的始终。” 她们深知,只有扎根于真实的洞窟和真实的需求,未来的“龟兹壁影”才能真正照亮历史,连接当下。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