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要义,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7月初,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苏州理工学院指尖梦天使支教团8名成员跨越千里,深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芒种桥乡大杨庄小学,以为期四周的“等枝桠,成繁花”暑期支教活动为纽带,将江南地区的优质教育理念与乡村学校实际需求相融合,通过多元课程补给、深度情感联结与长效帮扶探索,为城乡教育资源流动、缩小发展差距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课程创新:让乡村课堂共享“优质教育基因”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是“优质”与“均衡”并举——不仅要让乡村孩子“有学上”,更要“上好学”。针对乡村学校艺术、英语等课程资源相对薄弱的现状,支教团将江南地区浸润式、互动式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推动城乡教育内容同质等效。
英语课堂上,队员王子茹借鉴城市学校“情境教学”经验,设计手绘天气图谱与“天气转盘”游戏,让学生在观察窗外柳枝摇曳时自然习得“Windy”,在分组竞赛中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这种将知识与生活场景绑定的方式,打破了乡村英语教学“死记硬背”的惯性,让学生接触到与城市同质的互动式学习模式。道法课程则聚焦行为素养培育,从“借橡皮”到“分享水果”,学生互助意识的生长,正是城乡德育理念共通的体现——优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品格塑造。
7月6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芒种桥乡大杨庄小学,支教老师王子茹正在教授英语词汇
美术与手工课上的“变废为宝”活动更具深意:用硬纸板做笔筒、瓶盖拼蝴蝶,这些取材于乡村生活的创意实践,既规避了乡村艺术材料短缺的局限,又将城市“生活化美育”理念落地生根。当教室后墙的手工作品展示区挂满孩子们的创作时,他们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恰是城乡孩子共享“审美教育权”的生动注脚。
7月8日,同上地点,学生们在支教老师顾毓的带领下,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
教学融合:让城乡教育方法“双向奔赴”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并非“削峰填谷”,而是通过城乡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支教团跳出“单向输出”思维,将江南地区的教学方法与乡村生活场景深度结合,推动城乡教育智慧的融合共生。
语文课堂上,李泰睿老师没有照搬城市学校的教材解读模式,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大青树”——“老槐树的影子像会走路的巨人”“麻雀飞过时扑棱棱的声音像打招呼”,这些源自田埂与校园的细腻表达,让城市“生活化写作”理念在乡村土壤中扎根。数学教学则更显巧思:唐晨航设计的“校园寻宝”游戏,将算式藏在操场角落,学生在奔跑中完成除法运算,既契合乡村孩子好动的天性,又让城市“游戏化教学”理念有了乡村表达。
这种“本土化改造”的教学智慧,恰恰回应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要求——不是让乡村教育“复制”城市模式,而是通过理念互通、方法互鉴,让不同地域的孩子都能获得适配自身成长的优质教育供给。
情感联结:让教育均衡触及“心灵深处”
优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均衡,更包括情感支持与成长陪伴的均衡。针对乡村孩子在亲情陪伴、个性化关注上的短板,支教团创新推行“三阶陪伴”模式,构建起跨越城乡的心灵纽带。
7月9日,同上地点,午休时间,支教队员教导学生英语单词
课堂上,队员们既是教师也是倾听者,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课间十分钟,“田埂上的野花”“爸爸中秋节回家”等细碎分享,让城市青年与乡村孩子建立起超越师生的信任;家访途中,队员们的笔记本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成长心事——谁渴望一本百科全书,谁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敏感,这些“成长档案”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了依据。
7月12日,虞城县芒种桥乡某学生家中,支教队员在校长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沟通
正如队员李嘉怡在日志中所写:“乡村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这种情感联结,填补了城乡教育在“个性化关怀”上的差距,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从“硬件达标”向“心灵契合”深化。
长效探索:让城乡协同成为“发展常态”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城乡一体化则需建立可持续的互动机制。支教团在深耕当下的同时,已着手构建长效帮扶体系:“时光胶囊”活动引导孩子写下成长目标,后续将通过书信往来持续关注;“童声诵中国”朗诵会与“指尖上的中国”地图共创计划,将通过线上资源共享延伸教育影响;持续推进的家访工作,正为大杨庄小学与苏州地区学校建立“结对共建”机制积累基础数据。
目前,首周支教已显成效:课堂上主动举手的孩子多了,课间追着队员问“苏州的桥是什么样的”孩子多了,家长们谈论“孩子回家会说英语、爱画画”的笑容也多了。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是城乡教育资源通过青年力量实现“流动—融合—共生”的积极尝试。
从江南水乡到豫东平原,这场跨越千里的支教行动,以青春之力诠释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当城市的教育理念扎根乡村土壤,当乡村的成长需求被城市看见,城乡教育一体化便不再是抽象的政策表述,而是化作孩子们眼中越来越亮的光、越来越自信的笑。这束光里,正孕育着教育公平的未来模样。(通讯员:李泰睿)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