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美丽的濠河岸边,无锡学院“青蓝承艺”社会实践小组的六名大学生来到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展三下乡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社会实践小队以沉浸式体验解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密码,在蓝白交织的纹样里,读懂手工技艺背后的文脉。
001组员在蓝印花布博物馆门口的合照
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一卷卷蓝印花布,从明代的"药斑布"到清代的"青花布"。这些蓝印花布都是漏浆防染技艺制作而成,要先在油纸版上雕出图案,再将防染浆刮在布上,反复浸染十几次才能成这样的靛蓝色。"从蓼蓝草的种植到染缸的调配,从雕版的刀法到晾晒的火候,团队成员在讲解中了解蓝印花布"纺、织、染、印"的完整步骤。得知这项技艺曾面临断代,是几代传承人坚守才让古老手艺重焕生机时,笔记本上的字迹愈发郑重——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需要代代接力的动态延续。
002馆内陈列的蓝印花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馆,团队成员围上蓝布围裙,真正体验了雕版制作的全过程。在非遗传承人的细心指点下,组员们学会了使用雕版的工具,小组分工协作:细心的同学负责勾勒花纹轮廓,力气大的男生专攻大面积镂空,擅长绘画的成员则在细节处添砖加瓦。半小时的专注投入,一块雕版终于成形——既有象征现代动漫的哪吒图案,也有融入蓝印花布传统的流云纹路,更有代表青春活力的太阳图案,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003非遗传承人指导制作雕版
染色环节更让团队成员们大开眼界:将白布慢慢浸入染缸,再提起,再慢慢浸入更多,反复浸染三次直至完全浸入。白布浸入靛蓝染缸,初时浅如晴空,氧化后渐变为深邃的靛蓝,那抹靛蓝便有了磅礴的生命力,蓝白之间,是机器生产无法复制的温度与灵魂。
004组员亲手制作蓝印花布
离馆时,暮色中的博物馆亮起暖黄灯光,团队成员们捧着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仿佛捧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次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而是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活力。
005组员设计雕版图案
作为新时代青年,或许不能成为专职的非遗传承人,但可以做非遗的"宣传员"与"体验者":用镜头记录老艺人的坚守,用社交媒体分享传统手艺的魅力,用创意设计让传统纹样走进现代生活。当青春力量遇见非遗匠心,蓝与白的故事,必将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这场蓝印花布之旅,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场文化寻根。它让团队成员明白,守护文化遗产,从来都是始于好奇,归于行动。而青春的脚步,永远是传承路上最靓丽的风景。
上一篇:探索新媒体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密码
下一篇:稚语推普润童心,趣味体育砺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