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锚定方向。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根基,其活态传承与产业升级,正成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
响应号召,启动非遗调研行动
7月中旬,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海上瀛洲”团队在学院党总支指导下,奔赴上海多地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崇明糕这一地方的非遗项目,深入探寻其传承现状与产业发展困境,为后续破局策略筑牢调研根基。
传承危机:青年“接棒”意愿不足
调研首站,团队拜访崇明糕非遗传承人崔阿姨。交流中,崔阿姨忧心坦言:
“现在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学这门手艺的太少了!”传统崇明糕制作工序繁杂——从选米、浸米、磨粉到柴火蒸制,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且短期经济效益有限。
反观年轻群体,更倾向选择“见效快、灵活性高”的职业,导致非遗技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目前崇明糕核心传承人平均年龄超60岁,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5%,若现状持续,手工技艺恐陷入“人亡技绝”的窘境。
产业困局:产品与市场“水土不服”
为验证市场端现状,团队走访上海市区多家商超,发现三大突出问题:
一、规格失配:传统崇明糕多为“5斤/块”的大规格,与现代家庭“小分量、即时享”的消费习惯严重脱节;二、形态单一:长期依赖“白糕+红枣”经典款,难以抗衡市场上“低糖、多口味、颜值化”的新式糕点;三、渠道受限:销售集中于本地农贸市场,线上渗透率不足15%,冷链物流缺失更导致配送半径受限,市场竞争力持续下滑。
终端反馈显示,因产品与市场需求错位,部分商超的崇明糕已出现滞销撤架态势,产业发展陷入瓶颈。
调研价值:为非遗振兴“精准画像”
此次调研,团队采用 “传承人深度访谈+商超实地观测+数据交叉分析” 模式,系统梳理崇明糕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一方面人才断档风险加剧,非遗“活态传承”根基动摇;另一方面产品迭代滞后,市场适配性不足,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团队负责人表示:“只有先摸清‘病灶’,才能精准开方。我们希望通过调研,为崇明糕非遗的‘传承创新’和‘产业破局’找到切口,让老手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目前,团队已启动后续方案研讨,计划围绕 “传承活化、产品迭代、市场拓展” 三大维度,为崇明糕非遗设计系统性策略——从开发“小分量、多口味”的创新款,到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再到打造“非遗体验工坊”赋能文旅,逐步推动非遗与市场需求接轨,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破局。
(本文由“海上瀛洲”调研团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