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 张酉
翻开《文化苦旅》,仿佛跟随着一位身披历史风霜的行者,踏上了一条布满断壁残垣、又深埋着文明星火的漫漫长路。余秋雨先生以文字为镐,以足迹为犁,叩开层层历史的冻土,在废墟与遗迹的深处,挖掘出中华文化那灼灼不灭的灵魂与深沉博大的心跳。这趟旅程,不单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一次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情凝望与痛苦叩问。
当余秋雨笔下的莫高窟在眼前徐徐展开,那辉煌的壁画与流散的经卷便成了锥心的意象。王道士懵懂中拱手送出的国宝,斯坦因们劫掠而去的身影,在书页间交织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悖论:我们引以为傲的璀璨瑰宝,其守护竟是如此脆弱。这岂止是敦煌的痛史?它分明是文明存续中一个永恒而尖锐的警号——最伟大的创造,往往需面对最无情的劫掠与最沉重的遗忘。那份辉煌映照下的脆弱,如一把锋利的刻刀,在我心上划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那一刻,辉煌与失落交织的悖论,在眼前生动上演。
循着余秋雨的足迹,从敦煌的伤痛移步到天一阁的檐下。范钦家族那近乎苛刻的藏书律例,与其说是对书籍的守护,不如说是以几代人近乎悲壮的自我牺牲为代价,换取文明火种的艰难传递。每一册古籍得以幸存,背后皆是无数个体生命轨迹的扭曲与黯淡。这沉重的传承代价,让我凛然惊觉:我们今日随手翻阅的典籍,字里行间浸透的,竟是前人以骨血为墨、以生命为纸的无声书写。这份知晓,使每一次书页的翻动,都带上了一份难以言喻的肃穆与疼痛。
当目光随着文字流连至宁古塔的茫茫雪野,流放文人的背影在凛冽寒风中愈发清晰。昔日庙堂之上的荣光,陡然间化作冰天雪地里的挣扎求生。然而,正是在这苦寒的绝境之中,文化以其惊人的韧性,悄然催生了别样的生机。流人带来的中原典籍如种子般在冻土中萌发,与关东的粗犷野性碰撞融合。这悲壮的命运转折昭示着文化生命最深邃的法则:苦难非但不是终结,反而可能成为某种新生与淬炼的熔炉。文化,正是在一次次看似绝望的放逐与流亡中,迸发出凤凰涅槃般的力量。读至此处,胸中块垒顿消,唯余对文化那顽强生命力的深深叹服。
掩卷沉思,书页间弥漫的“苦”字,早已超越了旅途劳顿的表层含义。它沉潜为一种对文化命运近乎切肤的忧思,一种对自身血脉根源的执着叩寻。余秋雨笔下的“苦”,是清醒直面文化伤痕的勇气,是承担起历史重量的知识分子自觉。这份“苦”,因其深刻与担当,反而成就了文化旅途中最高贵的滋味。它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我自身精神版图上的“失乡”状态——长久以来对母体文化的疏离与陌生感,在阅读中被强烈唤醒。
《文化苦旅》最终教会我的,是于历史的断壁残垣之上,重新点燃那束名为“自觉”的火焰。这火焰,不在喧嚣的都市霓虹里,而深藏于敦煌的风沙、天一阁的书香、宁古塔的冰雪之中。它驱散我们因浮光掠影而生的文化冷漠,照亮脚下这片土地深埋的根脉与灵魂。于是,每一次对传统的回望,每一次对遗迹的探访,都不再是简单的怀旧或猎奇,而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认领与价值的锚定。
合上书,那风雨天一阁的檐角铃声,仿佛仍在耳畔清越回响。它穿越时空,成为一种永恒的召唤,提醒着每一个后来者:文化的薪火相传,其力虽微,其责甚巨。这趟震撼灵魂的苦旅,不仅赋予我回望历史的深沉目光,更赋予我直面当下、承续星火的内在力量。废墟之上,火焰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