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聚红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黄冈市红安县开展了以“传承革命薪火,材聚绿美乡村”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红安县——“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铸魂、文化传承、产业赋能、基层服务为切入点,深入基层群众,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非遗文化,以实际行动为红安县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红色铸魂:追寻革命足迹
团队首先前往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开展了红色研学之旅,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观看VR视频讲解、与玉壶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党日活动等方式,回顾了鄂豫皖苏区革命的光辉历程,深入汲取革命前辈们的红色力量。此外,团队还前往七里坪工会旧址、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等革命圣地,化身“红色讲解员”,通过互动式讲解,为游客们呈现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强化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图为团队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馆学习革命历史(黄湘 摄)
文化传承:焕发非遗活力
在七里坪长胜街,团队聚焦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革新,走进红安绣活传习所、红安小吊酒酿造技艺工坊、红安大布非遗工坊,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了解技艺精髓,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团队还亲身体验了红安大布从纺线、整经到织布的全过程,在“哐当哐当”的织机声中感受古法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为推广当地非遗文化及特色产品,团队在长胜街历史文化街区策划了一场生动的电商直播活动,向全国网友讲述“红安绣活”、“红安大布”、“红安小吊酒”等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故事和匠心品质,为当地手工艺人和农户拓宽了销售渠道,团队也将持续探索“非遗+电商”的创新模式,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在红安大布非遗工坊体验织布技艺(雷浩 摄)
产业赋能:茶乡驱动振兴
为挖掘红安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团队赴天台山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团队切身感受了天台山优越的生态环境,并走进茶叶种植基地,观摩茶叶种植及采摘技术,学习传统制茶工艺。团队还评估了天台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总结“红绿融合”发展模式的经验与挑战,为红安县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此外,团队还前往湖北省老君眉茶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企业负责人汪佩向团队热情介绍了“老君眉”品牌的传承与发展。团队了解到产业园积极发挥龙头作用,通过技术指导、标准输出、品牌共享等方式,扶持周边小型茶园和合作社发展,共同提升“红安茶”的整体竞争力,共绘产业振兴宏图。除此之外,产业园还向周边未就业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红安县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图为团队在老君眉产业园采访企业负责人汪佩(张如清 摄)
基层服务:深耕乡村建设
最后,团队走进七里坪镇红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践调研。团队首先在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整理图书、清扫公共区域、为当地学生提供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最美乡村建设。随后,团队与村党支部进行了座谈交流,团队了解到,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引领下,七里坪镇已建立了完善的非遗技艺传承体系,深入探索“党建+产业”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如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等,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本次走访调研也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村党支部在传承红色基因、保护非遗文化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
图为团队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活动(李亚茹 摄)
在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团队通过红色研学坚定革命信仰,以文化传承换发非遗活力,借专业视角调研生态治理,用实际劳动服务乡村建设,全方位探索了红色赋能、文化传承、产业驱动、党建引领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为红安县乃至更广大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和湖大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安绣活传习所与非遗传承人合照(杨铭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