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的七月,蝉鸣与稻浪交织成一首热烈的夏日序曲。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垄上律行”普法实践团的16名青年,循着红色印记,把法律的清凉与温度送进街巷阡陌。
红色,是课堂的底色
在高淳老街的青石板路上,队员们把课堂折叠进行囊。西舍村的旧祠堂里,一张张《军民公约》的复刻件被挂在斑驳的墙面上,仿佛低声诉说着当年“减租减息”的铿锵承诺。同学们蹲坐在门槛边,听村里的老党员用乡音还原那段把法条写进烟火日常的历史。没有PPT,没有话筒,只有风声和故事,却把“法治初心”四个字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丰碑下的誓言
游子山烈士陵园,松柏滴翠。花篮轻放,团旗高举,团员们俯身为烈士拂去尘埃,指尖触到冰凉的墓碑,也触到滚烫的信仰。讲解员的声音在林间回荡:“当年他们把纪律刻在山石上,今天我们把法律写进生活里。”誓词在山谷回响,青春与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交接。
AI,让普法长出翅膀
回到暑托班教室,气氛瞬间被“点燃”。同学们积极参与线上小程序普法活动,屏幕上跳动的动画人物把“高空抛物”“校园欺凌”变成闯关游戏。孩子们时而惊呼,时而大笑,家长群里不断弹出点赞:“原来普法可以这么好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成为连接法律与童心的彩色桥梁。
“典”亮童心的最后一课
7月4日下午,团队把精心准备的《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手册》递到每一位孩子手中。手册封面是一盏手绘的明灯,灯罩里藏着小小的法条。课后,孩子们把灯折起,贴在胸口,像把一份安全感揣进未来。
当夕阳把固城湖染成金色,实践团的旗帜仍在风里猎猎作响。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红山学院及多家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法学院未来将定期开展法律咨询、课程更新、志愿帮扶,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把“一阵风”化作“四季风”。从此,这支年轻的队伍不再只是夏日过客,而成了四季常驻的“法治候鸟”。
脚步丈量土地,青春回应时代。高淳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法与红的交响,仍在更广阔的乡野间回响。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垄上律行”普法实践团 张熠峰)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