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七月,吐息千年,我们怀揣着对一方水土的叩问,踏入了山西大同那片被金色小花点亮的土地。此行是为一探这朵看似寻常的黄花,如何承载起现代科技与时代使命的交响,谱写出一曲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
母亲花的时空回响
首站,我们抵达了于“母亲花文化馆”。这里有泛黄的典籍和先进的萱草文化展示墙静静诉说着黄花作为“母亲花”在大同绵延的轨迹。在于黄花的对话中,我们明白:产业的兴勃,离不开文化的“元神”,文化的传承,亦可靠产业的振兴。
随后,我们采访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谈及黄花产业的活化之道:不再满足于静态展示,而是匠心独运地开辟了“母亲花田”认养、溯源《诗经》中的萱草意象、复原古法萱草纸制作等深度研学项目。这何尝不是一种尝试?让年轻的手掌触摸历史的温度,将对母爱的亘古感念,转化为指尖的创造。古老的“忘忧草”,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当代人的精神土壤中重新扎根、抽芽。
科技重绘的田园诗
正午时分,我们步入基地核心——智能温控大棚。棚顶之上,成片的光伏板阵列如银色羽翼,汲取天光,转化为汩汩绿电;板翼之下,是另一番生机勃勃——嫩绿的黄花幼苗,在精密调控的温湿度环境中舒展身姿。基地负责人道:“棚顶发电,棚下种花。光伏板不仅是能源的转化器,其巧妙遮蔽更在下方营造出适宜黄花生长的小气候。一亩方田,双倍收获,这就是‘天人合一’古训在现代科技中的智慧诠释!”
基地负责人专访
问:科技如何重塑传统农耕的效率与品质?
1.精准调控:智能喷灌系统实现了水与养分的按需滴灌,告别了粗放的漫灌。
2.实时感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如同神经末梢,时刻捕捉着环境细微的脉动,稍有异常,预警即达。
3.绿色防线:优先启用“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之术,最大程度守护生态平衡。
寻迹者的思考
从千年“母亲花”的文化寻根,到“光伏板下种黄花”的科技奇观,首日的行程在文化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间疾驰。我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大同这朵“致富花”的绚烂绽放,是多重力量交响的结果。它离不开对文化基因的深情守护,那是产业之魂;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勇敢拥抱,那是腾飞之翼;更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与领袖的深切关怀,那是指引航程的灯塔与不竭的动力源泉。
这朵金色的黄花,已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它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黄土高原上结出的璀璨结晶,是一份写在广袤大地上的、关于希望与未来的金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