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攀枝花学院“长征红途·星火共富”实践队奔赴延安革命纪念博物馆,追忆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探寻运动中蕴含的共同富裕精神。
此次调研主要从运动背景,开展情况,共富精神等三方面展开,致力挖掘这场自给自足、艰苦卓绝的运动中体现的伟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华人民卓越品质。
抗战中期遇封锁 中共决策破困局(图一)
路经绘有军民劳作的油画墙时,实践队指导老师王华介绍,1939年抗日战争中期,中共面临着外有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内有国民党封锁的战略困局。军事上的 “扫荡”,经济上的“断流”,导致根据地出现 “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 的困境。队员黄虞轩不禁感慨,“在这内外皆敌的情形下,中共的出路在哪里呢?”
“唯有自足、自富”,王华老师接着说道。漫步进馆,队员们看到馆内右侧那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毛主席题字。字迹飘逸俊秀,意蕴绵长。队员祝千粟不断感叹道:“短短八个字,就为当时的人民指引了方向。”紧接几步,便见摆列展台的各项条例、报告文件。例如,《加紧生产,坚持抗战》号召人民加油奋战,《反投降提纲》为生产方向提供纲领性指导。在各方面政策的有效支撑下,浩浩荡荡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肩扛粮食身拉柴 你来织布我来缠(图二)
漫步大生产运动专展区,看着面前雕琢的险山、堆积的泥沙,逼真的生产场景让队员们纷纷开始分享自己的见解,队员杨馨茹说,“大生产运动就是以延安为中心展开的,随后是晋察冀、晋冀等地区。”另一名队员林恒宇补充道:“运动主力不止当地人民,还有红军战士们。八路军 359 旅就是典范,他们协力垦荒,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的好江南’。
伴随着队员们各抒己见的话语声,一行人将大生产运动的迷雾逐渐拨开。粮食丰收时,大家靠人力拉车、背负运送物资,一步步走出自给自足的道路;生活物资方面,工人们建厂生产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基本满足了日常需求。
走至妇女纺线的布景之前,王华老师带着笑声说起了一个小故事,当时周恩来主动学习纺线技术,纺出的线细滑又平整,被称为“纺线能手”,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投身生产。
且看今日延安物质之足 当忆往日人民精神之富(图三)
漫步至延安鸟瞰图,一行人不禁赞叹如今延安变化之大,已摆脱往日大生产运动之初的贫困面貌。在这荒山乱石变为广袤绿野,人民伟力堪比自然鬼斧神工的运动中,队员们感悟到其中孕育出的共富精神。共富要先富“精神”,而这“精神”的关键便是军农齐心,人民共系。你我身扛、肩拉,走出一道道自然的天堑,走出时代的忐途,你我协力,下一条路便是共富之路,便是新时代的共生产。
实践队队员表示,习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回望1940年代,人民仅能物质自足,尚难达到富裕,但他们已经在精神上先富起来。在他们响应号召,众志成城的大生产运动中,早已将共富的追求的刻在时代脉络之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