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桂林雁书院内童趣盎然,一场别开生面的《燕歌行》戏剧体验活动在此拉开帷幕。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古树新枝,桂剧焕新”实践团队带领数名小学生,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让传统桂剧与红色故事碰撞出别样火花,为非遗文化年轻化传播探索新路径。
创新改编剧本,讲述红色巾帼故事
“同学们好,我是小黎老师,欢迎来到今天的课堂!”活动伊始,实践团队成员黎莹通过生动的PPT演示,从《燕歌行》的创作背景、短剧框架到核心内容,向孩子们娓娓道来。不同于传统戏剧讲解,本次团队带来的剧本,是在李卓群原版《燕歌行》基础上的创新改编——以现代小朋友意外发现郭德洁女士日记为切入点,顺着日记里的文字脉络,回溯抗战时期那段热血岁月。
团队成员介绍剧本
团队成员和孩子们交谈
在故事的世界里,孩子们跟随剧情走进1930年代的桂林:郭德洁女士振臂一呼,凝聚起无数广西女性的力量,牵头成立桂林妇女抗敌后援会。为了支援前线,她带领姐妹们组织大规模献金活动,将一针一线攒下的钱款汇聚成抗日洪流,最终购置“桂航妇女号”滑翔机,让“巾帼不让须眉”的誓言响彻云霄。当团队成员提问抗战历史相关问题时,孩子们踊跃发言,纷纷分享自己所知的历史故事。“没想到孩子们对这段历史了解这么多,看着他们积极表达的样子,特别高兴。”团队成员周晓洁感慨道。
孩子们回答问题
小朋友阅读剧本
沉浸式角色体验,让历史可触可感
为了让红色记忆更鲜活,团队特意设计了“角色体验”环节。孩子们分别扮演小兰、阿泽、小萱等角色,拿着精心准备的道具,在书院里演绎剧情片段。“得到老师示意再起身,身体微微前倾,眼神要专注认真。”团队成员洪晓微耐心指导孩子们的动作与语气,帮助他们理解角色背后的情感。“这个活动太有意思了,下次我还想参加!”体验结束后,一名小女孩兴奋地说。
团队成员讲解剧本
团队成员指导表演
“我们希望通过‘让孩子演故事’的方式,让红色文化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感受的体验。”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桂剧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域文化与时代记忆,而《燕歌行》中郭德洁女士的故事,更是展现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将两者结合进行创新改编,既能让孩子们了解本土英雄事迹,也能为桂剧传播注入青春活力。
多平台传播,助力桂剧“破圈”焕新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当日素材的剪辑工作中。“我们会把孩子们的表演片段、活动精彩瞬间做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让更多人看到桂剧的魅力,听到这段红色故事。”团队成员安珉萱说,后续还计划将本次戏剧体验活动整理成图文故事,通过校园公众号、地方文化平台等渠道传播,让“古树新枝,桂剧焕新”的理念影响更多人。
从课堂到实践,从舞台到云端,广西师范大学的学子们用青春创意为传统戏剧与红色文化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这场《燕歌行》戏剧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读懂了历史的厚重,更让桂剧这颗“古树”发出了“新枝”,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团队成员实践结束后和孩子们合影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古树新枝,桂剧焕新”实践团队 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