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4日,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艺’心‘益’意,点亮繁星”特殊儿童帮扶团,满怀热忱地走进合肥市蜀山区思语儿童康复中心,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创新地采用艺术疗愈与心理辅导深度融合的方式,精心为特殊儿童搭建起成长支持平台,用爱与专业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添砖加瓦。
7月2日上午,“‘艺’心‘益’意,点亮繁星”特殊儿童帮扶团成员们抵达思语儿童康复中心后,便马不停蹄地与中心工作人员开展了活动对接交流会。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就活动细节、预期目标、儿童情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结束后,活动对接老师带领志愿者们全方位了解中心环境,包括教室布局、基础设施配备,同时详细介绍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赋能,构建多维疗愈体系
在了解相关情况后,7月2日下午到7月4日上午,帮扶团依托学前教育、音乐表演、应用心理学三大专业优势,设计五大特色课程。自然艺术疗愈课程上,孩子们用树枝、花叶制作相框,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同步观察创作行为以评估情绪状态;撕纸面具舞会里,孩子们挑选动物面具,并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制作属于自己的面具,提升色彩感知能力;手工课堂融合折纸、盒装设计,让孩子们在参与盒装设计、折纸活动中锻炼双手,精细动作能力不断增强。
“红绿灯”游戏通过将指令和动作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锻炼反应能力。活动伊始,为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渐适应,志愿者邀请家长陪同参与。接着循序渐进增加难度,科学助力孩子们的成长。心理沙盘模拟则以“我的家园”为主题,孩子们在沙盘中自由摆放各种物件,构建心中的家园。志愿者捕捉孩子们的内心投射,引导其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
精准服务,践行全人发展理念
团队整合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多学科专业力量,形成“课程设计—心理评估—环境创设”协同机制。如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评估,以便设计音乐等艺术课程,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前期,团队成员通过与康复中心老师、家长的深度沟通,初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并对部分课程加以改进,提高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在课堂中,志愿者时刻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对不能跟上课堂进度的孩子进行耐心指导。此外,团队提前开展特殊教育知识与急救培训,每节课安排两名志愿者全程陪伴,课堂中还有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老师随时提供指导与支持,确保团队成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反应,切实保护孩子们与自身的安全。
成果丰硕,传递社会关爱温度
活动期间举办“七彩成果展”,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如自然画和折纸,吸引家长全程参与;拍摄的疗愈影像将以Vlog形式发布至社交平台;团队还为特殊儿童举办了一场专属音乐会,孩子们在音乐中尽情释放自己,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与自信。社会实践结束后,“‘艺’心‘益’意,点亮繁星”特殊儿童帮扶团将会陆续创作并发布特殊教育相关的作品,作品的形式多样,如社会实践视频、科普视频和电子版漫画等,展示特殊儿童的成长历程,用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此次实践不仅为特殊儿童送去温暖与专业支持,更让团队成员在服务中深化“仁爱之心”。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推动“艺术疗愈+特殊教育”融合实践,为特殊儿童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搭建桥梁,让青春力量在公益事业中闪光。
文/王睿瑾、陆亚男 图/徐婷婷、吴茗怡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