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9点半,东部新区三岔街道清庙村烈日高照,比烈日更火热的是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成长导师·逐梦未来”活动结对现场。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导师团队以及三岔街道办、清庙村的干部们为了清庙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齐聚一堂。村党委书记陈水英主持活动,三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一光、三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秦国、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师生代表、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志愿者团队及90余名村民与青少年共同参与,见证这场持续三年的教育帮扶行动再增活力。
初心如磐:从教育帮扶到协作拓维
"夏日熊熊,热情似火。今年的清庙,更感受到比骄阳更炽热的真情。"陈水英在开场致辞中介绍,清庙村12至18岁初高中学子近400人,因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滞后等问题,长期处于"重点大学录取难"的困境,本科率不足5%,专科率不足30%。2022年,驻村选调生发起的"成长导师计划",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这片教育瘠田。
四年间,以“教育帮扶升级”为核心目标,导师库从最初的30余名志愿者扩展到100余人。从2022年开展三下乡爱心义教活动到2023年共同成立党建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2025年清庙村与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的合作迎来四周年。四年来,双方通过知识科普、外出研学等形式,不断深化合作、创新机制。"此次合作也将进一步探索大学与村社在产业、人才、文化等多领域的长效协作机制。
薪火相传:名校接力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三年来,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的师生们“手把手”“面对面”帮扶清庙村的孩子成长,不计报酬、只讲奉献,我们无比感动!今年,我们又邀请到了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生力量的强强加入,补充了成长导师师资力量,我们无比感激!"王一光同志在致辞中特别提及。有三岔街道党工委全力支持、有高等教育学府名校出谋划策、有青年人才不断汇聚。清庙村的明天会走得更美、更高、更好。
在一对一结对环节,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王夏老师宣读了30对导师和学生的结对名单,成长导师向结对学生赠送了印有校徽的冰箱贴与定制文具,勉励清庙村的青少年们以校徽为志树立远大志向,把梦想熔铸进日常的点滴努力里。
聘书颁发仪式上,王一光、秦国同志为8名导师代表颁发聘书。成都理工大学王夏老师作为"三朝元老",感慨道:"从最初30余名导师到如今100余人团队,看着一些孩子们从怯生生提问到主动规划未来,这是最珍贵的收获。"
知行合一:特色课程播撒科学艺术种子
集体合影定格下80余名大小朋友的笑脸后,特色课程赓即开启。本次“三下乡”科普小课堂上,成都理工大学的导师们带来《地球的演化史》《“地心说”就这样完了?》等系列科普视频。借助生动直观的画面,青少年们系统学习了地球从46亿年的演化脉络;也了解到伽利略证实“日心说”的科学历程等。视频结束后,导师们结合视频内容设计趣味知识问答,三十名小朋友跟随问题在教室里奔来走去,宛如蓝色的海浪,小小的教室藏不住大大的欢乐。
“老师,你画得太撇了,我回去要被小伙伴笑”。雷淑雅小朋友(化名)生气地嘟囔。在矿物颜料绘画课程环节,成都理工大学团队邀请的四川省诗书画院青年画家罗婧文老师,首先展示了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原石,为大家科普了这些颜料如何加工研磨,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进行使用。随后30对导师和小朋友们就热火朝天地开始将这些矿物原料按化石图案用毛笔临摹在圆扇上,创作自己独一无二的矿物画扇。该课程结合2024年“三下乡”中的挖化石体验活动,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真切感悟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探索热情。
筑梦远航:教育振兴点亮乡村未来
接下来,清庙村驻村选调生曹娟娟、王韵熹将持续深化与高校的沟通对接,带领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组成研学团,组织他们走进两校实验室,近距离感受科研的魅力,接触前沿的科学设备与研究成果。随着校地协作延伸拓展,清庙村正探索‘教育帮扶—人才回流—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仅拓宽孩子们的视野,点燃他们对科学的向往,更能为乡村培养未来的人才储备,让更多有志青年在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