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滁州学院赴夹沟镇农旅融合发展考察实践小分队前往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五柳之家香稻米文化产业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调研香稻米种植历史与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当地“稻虾共作”生态模式与农旅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视角。
千年贡米的新生机
清晨的稻田笼罩在薄雾中,泉水顺着沟渠缓缓流入田间。稻虾基地负责人孙敏建介绍,夹沟香稻米自唐代即为贡米,得益于天然水库灌溉、山间充足日照及农科院技术扶持,至今仍保持香糯口感。“我们采用稻虾共作模式,小龙虾吃掉杂草害虫,排泄物滋养土壤,实现零农药种植。”他弯腰拨开稻叶,几只小龙虾正蛰伏在浅水中。团队成员姜星鹏捧起一抔黄土,“土壤松软湿润,和普通稻田手感完全不同”。
在采访期间,负责人孙敏建坦言,尽管品质优良,但品牌知名度较为局限,主要销往南京和北京等地,“之前尝试直播,短视频宣传,但常态化运营仍缺专业人才”。这一反馈让富有营销知识经验的队员方慧萌生想法,当即记录下产品特点与宣传痛点,计划返校后如何协助宣传,为乡村发展增添新力量。
荷塘边的农旅新图景
午后,团队成员跟随游客脚步穿行百亩荷塘。游客周女士举起手机拍摄盛放的荷花:“朋友推荐这儿的荷花虾宴,没想到风景比照片还美!”稻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依托稻虾田与荷塘景观,近两年陆续开发了观光小火车等项目,去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但宣传主要靠口碑,很多周边城市居民都不知道这儿”。
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调研尾声,团队与村干部进行商讨。村干部坦言,农旅融合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配套设施不足等挑战,“年轻人见识广、点子多,特别需要你们的建议”。队员们结合所见所闻,提出抖音短视频创作、附近高校研学路线设计等方案,获得基地负责人和村干部的一致好评。
离村前,团队成员再次来到稻田。夕阳为沉甸甸的稻穗镀上金边,也为天然水库洒上新的光辉,虾农们正收笼准备夜市食材。副队长陈璐瑶在实践日记中写道:“这里不缺优质资源,缺的是连接市场的桥梁。我们的实践调研报告一定要做实数据、提准建议,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据悉,团队将整理4000余字调研资料,联合校内外各大媒体等合作平台持续助力夹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