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哒”一声轻响,门被推开了,我走进一间明亮又温馨的教室。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乡镇,接触乡镇的教育。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以老师的身份接触这些孩子,更没想过自己会在一天之内见到这么多孩子。此时我的内心充斥着忐忑与不安,担心接下来能否与孩子们和谐相处,也担心自己是否会管不住他们。但随着一道清晰的推门声,所有忧虑都如烟雾般散开了。是啊,我只需要做好当下就好。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并指引他们进行登记。
很快,第一天的课程开始了,一切都如预想般顺利。但很快,我们迎来了新的难题:下课时间的孩子们十分活泼,这小小的教室仿佛成了他们的“战场”。有的孩子互相追逐,有的年纪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聊天。后者倒还让人放心,前者却让我们提心吊胆地看着,生怕他们磕碰到。万幸的是,经过我们轮番劝说,他们终于停止打闹,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我们,即将面临下一道考验 —— 辅导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
或许是脱离小学教育已将近十年,再接触这些题目时,我只觉得分外陌生。数学和英语题目还能轻松应对,给孩子们讲解时也能头头是道;但看着熟悉又陌生的语文题目,无论是翻译词语还是对对子,都让人头疼。在连续两三位老师都没辙后,我们只好向网络求助。在这之前,我们一致认为小学题目属于“有手就会”的类型,可今天的现实给了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很快,剩下的半天悄然溜走,我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当天晚上,我们对第一天的表现进行了复盘,每个人都从中学到了很多新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按部就班地推进工作,但我的心里仍旧紧张。由我负责的爱国教育课程几天后就要开课了,作为新手老师,我担心会发生各种意外,每天晚上都反复熟悉授课PPT,力求做到最好。临讲课的前一晚,焦虑感愈发强烈,我反复翻看早已烂熟于心的教案。到了第二天上台授课时,看着台下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孔,我竟一瞬间放下了所有焦虑,以最饱满的状态向孩子们讲述课件内容。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带着他们来到升旗台前,进行星期一必备的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我们一同目视红旗,共唱国歌。现在回想起来,那次升旗或许是我参与过规模最小、仪式最简单的一次,却仍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升旗仪式之一。每个人朴素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洋溢着对未来的期盼。
支教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一天中大半时间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自然对一些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许多孩子由爷爷奶奶接送,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双职工或长年在外地工作;当然,也有孩子由父母在上班前送到儿童服务站,下班后再接走。看着这些孩子,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小学生活 —— 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人小小的,烦恼也小小的。而今,时光如白驹过隙,身份已然转换,我以老师的身份重新走进了小朋友们的生活。和我最亲近的一个女孩,会在课间跟我抱怨课程繁重:要练古筝,要参加拉丁舞比赛,平常还有其他学业培优班。这段聊天让我再次想起记忆中的那个盛夏,那个伴随着蝉鸣声的盛夏。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我们终于到了与孩子们告别的那天。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踏入那间教室,看着孩子们脸上的不舍,我们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在那天课后偷偷问我:“你们不会回来了吗?”她的语气淡淡的,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不舍。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她只是怔怔地盯着我,没有再说话。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们终究离开了这座儿童服务站,只留下无尽的回忆。
一切结束后,我坐在书桌前,静静地回想着支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鲜活的面孔在脑海中一一闪过,有些孩子的长相与姓名,我至今仍能一一对应。我知道,对这些乡村的孩子们来说,离别或许是成长中常有的事。由于乡村教育的局限性,总会有不同的新面孔来当他们的老师,带来新的知识与陪伴,最后又在某个日子悄然离去。乡村教育的现状便是如此:年轻人大都涌向城市,人口流出量远大于流入量,软硬件设施与城市教育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离开前进行的最后一次采访中,儿童服务站的负责人也向我们告诫着:“做儿童教育这一行,最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在人生的许许多多领域里,我们都需要秉持这份脚踏实地的信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用心对待每一个相遇的人。
(作者:梅启梦 王玥琳 张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