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艺术学院学子携"龟兹壁影"走进中学 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与青少年对话 “原来壁画里的飞天会跟着我的手势跳舞!”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初二学生艾同学在体验“龟兹壁影”项目后,兴奋地向同伴展示手机里的互动视频。
5月27日,新疆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段雨婷带领团队来到附近中学外,通过便携式数字设备让中学生零距离感受龟兹文化的科技魅力。 学生们只需伸出手掌模拟“握光束”动作,就能控制虚拟光圈照亮墙面投影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当光束聚焦第171窟的“天宫伎乐图”时,三维建模的粒子人物会随手势节奏飘动,衣袂间的蓝色粒子如水流般滑落。
“我们简化了专业体验馆的技术模块,开发出适合课堂场景的互动系统。”团队成员陈诗蕊边指导学生操作边介绍,设备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手势,3秒内即可完成壁画细节的光影切换。 在壁画修复模拟环节,初二(3)班学生艾同学成功“拼接”虚拟壁画碎片后,系统立即弹出矿物颜料科普卡片:“青金石颜料来自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的珍贵贸易品。”
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历史知识变得亲切。青少年反馈催生教育模块 考古专家点赞文化传承价值 “中学生更喜欢游戏化的互动设计。”团队成员郑怡宁展示后台数据,“我们发现90%的学生完成修复任务后会主动分享到社交平台。”根据现场收集的43份反馈问卷,团队计划新增“龟兹壁画寻宝”闯关模式,将本生故事转化为互动剧情。 龟兹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磊作为项目顾问现场点评:“粒子效果对壁画线条的还原度达到85%,尤其是飞天飘带的动态轨迹,严格参考了考古实测数据。”他特别肯定了教育模块的设计:“让青少年在互动中理解‘保护即传承’,比传统讲解更有感染力。
据悉,该项目获新疆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并与克孜尔石窟管理所共建教育资源库。下一步团队将开发维吾尔语、英语双语导览版本,计划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中学生数字考古营”,带领青少年深度参与壁画数字化保护。 这场穿越千年的“数字对话”,不仅让龟兹文化以科技形式走进校园,更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通讯员:段雨婷)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