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7月14日—7月20日人文与艺术学院赴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七天的“非遗薪火传,瑶韵绽新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非遗体验、采访传承人及观看现场表演等方式,深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探索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担当。
“非遗薪火传,瑶韵绽新光”实践团启程合影
一、非遗焕新入乡邻,青春匠心续非遗
实践团抵达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金秀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瑶族非遗文化探索与传承之旅。在瑶族文化技艺传承培训班和采访非遗传承人中,成员们现场观摩瑶族竹排编织技艺,感受非遗中的匠心精神。在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中触摸掌心的执着温度,于交流中体悟跨越时光的坚守力量,不仅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实现了自身在文化认知上的成长,更在实践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领,让这份文化认同与团结精神根植于心。
“非遗薪火传,瑶韵绽新光”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非遗传承人现场竹竿排线法教学
随后,实践团又走进瑶族博物馆与瑶族医药博物馆,追溯瑶族文明的发展轨迹,探寻民族医药的智慧结晶。这不仅是文化素材积累,更是思政教育资源挖掘,服饰承载的民族精神,实践团成员们体会到非遗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非遗薪火传,瑶韵绽新光”实践团参观瑶都医药博物馆
“非遗薪火传,瑶韵绽新光”实践团参观瑶族博物馆
二、千年技艺共传承,乡村文化焕新生
“非遗薪火传,瑶韵绽新光”实践团前往大樟乡,走进当地学校参加瑶族刺绣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文化传承的鲜活场景中开启学习之旅。
“非遗薪火传,瑶韵绽新光”实践团聆听开班仪式
成员们与瑶族刺绣传承人邓瑞英深入交流,同时实践团成员开启抖音与视频号直播,转述传承故事,讲解服饰纹样,用新媒体架起桥梁,让民族文化跨越地域。
实践团正在直播与瑶族刺绣传承人邓瑞英的深入交流
随后实践团来到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人(赵凤香)刺绣培训班,向瑶族服饰传承人赵凤香请教纹样寓意,从布料选制到刺绣图腾,读懂服饰里的文化密码。绣品里的祖先故事与当代创新,成员们从针法技巧问到传承心得,在“问与答”中,不仅厘清了技艺细节,更从“绣出民族魂,也绣出团结情”的话语里,读懂了非遗背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意。
实践团与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人(赵凤香)合影
三、寻迹乡土非遗,青春续写华章
活动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六巷乡的下陈古村,在黄泥鼓舞与瑶民歌传承人的带领下深入体验:从鼓点节奏的轻重把控,到民歌旋律的婉转起伏,再到动作神态的情感表达,细细体会民族艺术的韵味,让鼓点与歌声在耳畔回荡。在民间艺人示范下,成员们学习制作黄泥鼓及如何调黄泥鼓的音调,跟着传承人击打黄泥鼓、学习黄泥鼓舞、学唱瑶民歌,亲身尝试融合传统韵味与青春活力的表演形式。实践团与传承人们共同完成的即兴表演,让成员们在文化碰撞中收获颇丰,更深刻感受到民族艺术穿越时光的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换上瑶族服饰学习如何制作黄泥鼓
实践团成员正在跟着传承人击打黄泥鼓、学习黄泥鼓舞
在此次实践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精神瑰宝,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活态富矿”。未来,我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系列短视频讲好非遗故事,设计特色研学路线让体验更接地气,以此拓宽传承渠道、激活内生动力。让古老非遗在创新传播中“活”起来,在大众喜爱中“火”起来,更让青年力量深度参与其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而持久的青春动能。
作者:陈婧恬 郭思妍 马田丽 梁容嫦
图:李宇萌 邓梓莹 施立贤 陈浩硕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