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色彩 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赴绩溪县开展实践活动
绩溪,是一幅被时光晕染的水墨画,青山如黛,碧水潺潺。那馥郁的徽墨、隽永的墙头画;古朴的铁锅、精美的木雕;醇厚的挞粿、奇绝的臭鳜鱼,无一不是传统技艺的璀璨结晶,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6月29日至7月2日,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 与法同行”实践团,带着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炽热向往,走进了绩溪这片充满文化魅力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法润徽乡韵 守护非遗兴”的梦幻之旅。
馥墨轻扬吟岁月,墙画翩跹舞风华
“墨韵千年梦,匠心一脉承。”实践团于6月30日踏入中国徽墨文化园,开启了一场与徽墨制作技艺的深度对话。园中,墨香袅袅,如一首无声的诗,在空气中悠悠流淌。师傅们以娴熟的手法演绎着徽墨制作的古老工序,从精心拣选原料到细致捶墨,每一道工序都似在雕琢时光。在工作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了解了徽墨从挑料到点烟,从和料到熬胶,从杵捣到成型这其中的一道道传统工序;了解了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等不同类型的墨种;体验了捶墨过程和墨模制作完成后的描金技艺;感受了徽墨的前世今生。在这里,徽墨不只是墨,更是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匠心,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画藏岁月韵,壁映古今情。”6月30日,实践团走进紫园书画院,邂逅了那满墙的隽永画作。步入院中,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墙头画如历史的使者,静静伫立。线条勾勒间,山水灵动,似有烟云缭绕。每一幅画都是匠心的凝聚,以独特的笔触讲述着岁月里的故事。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墙头画传承人朱子荣、朱玉庆两位老师傅,两位师傅从学徒到师傅,数十年如一日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并耐心指导团队成员体验墙头画,讲授其中的精髓。带领实践团成员沉浸于传统艺术的浩渺海洋,感受着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古朴铁锅沐岁华,精雕木艺映韶光
“炉火映千古,匠心传百年。”7月1日早晨,实践团来到绩溪县伏岭镇石川村,探寻东源九佳古法铁锅制造技艺。踏入工坊,炽热的温度裹挟着金属的醇厚气息扑面而来,与清脆悦耳的敲打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乐章。匠人们熟练地操作着,他们的动作行云流水。每一块铁料都经过严格把关,在高温熔炉中化作通红的铁水,如流动的火焰,被精准地注入模具。冷却成形后,匠人们拿起工具仔细打磨。在数道工序中,实践团成员用心感受着每一块铁料在匠人手中蜕变的过程,感受着每一次敲打所蕴含的力量与情感,仿佛能触摸到铁锅跳动的生命脉搏。
“雕琢岁月痕,传承匠人心。”6月30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徽善堂木雕工作坊。一进入那弥漫着淡淡木香的工作坊,目光所及,木雕师傅们端坐在工作台前,手持刻刀,眼神专注而深邃。从精心挑选木材开始,匠人们会格外注意其纹理、质地;选好木材后构思图案,那灵动的线条在脑海中勾勒出徽州的山水风情、人文故事,勾勒出中国历史故事里的英雄人物。随着刻刀的起落,木屑如雪花般纷飞。或深或浅的刀痕,在木材上交织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与木雕师傅的对话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徽州木雕的传承故事,从历史的繁荣兴盛到如今的坚守创新,了解到每一件木雕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制作过程的艰辛。徽州木雕不仅是精美的装饰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文化载体。
挞粿香漫岁月笺,臭鳜鱼韵绘徽情
古韵今风,一缕粿香漫千年。7月2日上午,实践团来到绩溪徽小挞粿制作坊,品味美食制作工艺。刚一踏入,温暖而氤氲的气息裹挟着食材的芬芳迎面而来。师傅们将面揉捏成团,紧接着用手掌将面团按压得薄而均匀;新鲜的食材经过巧妙的搭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师傅们熟练地将馅料包裹其中,捏起面皮的一角,边提边折,再一按,馅料就被严严实实地包进里面;最后,将包好的挞粿放入锅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在师傅们的耐心指导下,团队成员纷纷亲自体验挞粿的制作过程,小心翼翼地模仿着师傅的动作,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都传递出对传统美食的热爱与传承。
徽州风韵醉人间,实践团来到中国徽菜博物馆,有幸邂逅了臭鳜鱼这一神奇美食。臭鳜鱼制作极为讲究,新鲜鳜鱼需经精心腌制,而后叠放在木桶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时光的悄然催化下,完成一场美味的蜕变。当地大厨现场施展厨艺,将鳜鱼改刀,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并带领实践团队成员一起切菜备料,煎炒之间、添水焖煮,香气如灵动的精灵在空气中舞动。团队成员浅尝以后,鲜香在舌尖绽放。
非遗文化,如涓涓星火,穿越时空长河,代代承继,照亮华夏千秋之路。皖西学院法学院暑期“三下乡”之旅,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秘,青年学子们在轻抚历史脉络的纹路间,深切感悟文化之深邃久远;于沉浸传统韵味的体验中,悄然点燃传承之炽热情怀。让我们以一颗赤子之心,守护这份无价的文化瑰宝,让非遗之花在时代的春风中翩跹起舞,绚烂绽放!
署名:王奕哲
上一篇:扬帆启航三下乡 追光青年展风采
下一篇:没有了!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