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在边坡监测领域不仅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还为行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以“课程思政 + 专业教育 + 实践创新”三维培养体系为基石,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工程地质》《土力学》等专业课程与实际产业需求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学院依托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中电建十六局等多个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机会,真正做到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李兆华教授团队长期扎根岩土工程领域,针对传统边坡监测设备功能单一、预警滞后、维护成本高等行业痛点,开展了深入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二阶功监测理论,并以此为核心,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边坡监测技术和设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科研项目中。
学生团队跟随李兆华教授,在实验室与福建联合梯田、内蒙古长山壕金矿等多个施工现场之间来回奔波。他们不辞辛劳,历经200余次设备调试,成功攻克了多模态传感器集成、低功耗数据传输、三维可视化预警等诸多技术难题。团队成员吴欣桐感慨道:“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我才真正明白了如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成果,也深刻体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吴欣桐主导研发的“岩土稳定性监测评估平台”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这一成果正是学生积极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有力证明。
通过产教融合研发出的一体化监测设备与智慧评估平台,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该系统集成了自主研发的“十面体多模态传感器”,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 -40℃至70℃的极端温度以及高湿度、强震动的矿山环境中稳定运行。在关键技术指标上,数据传输中断率从行业平均的15%大幅降至2.3%,三维空间变形监测精度相比传统设备提升了67%。智能预警模型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边坡事故预警时间缩短了86%,维护成本降低了32%。在内蒙古长山壕金矿项目中,这套系统累计避免经济损失超过千万元,切实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在实际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大放异彩。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中,由李兆华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智慧边坡稳定性监测评估系统”项目荣获特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学生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阳光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成功体现。
学院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通过核心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依托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借助学科竞赛激发创新思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院通过“四力合一”育人模式,累计培养了300余名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智能建造人才。学生团队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荣获56项奖项,获得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达28项。
展望未来,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学院计划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前沿技术和实际项目的机会。同时,学院将持续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双向赋能,为“韧性城市”建设培养更多“懂技术、敢创新、有担当”的工程领军人才,为边坡监测行业乃至整个建筑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人;倪帮顺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