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通讯员):邹云超
一审一校(团队指导老师):董明文
二审二校(学院团委老师):陈慧敏
2025年7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锦织造技艺非遗传承团队再次探访南京云锦博物馆,随机采访了一位参观游客,她是一位31岁的幼儿园教师,此次专程从扬州赶来南京参观,用最质朴的情感诠释着非遗技艺对当代人的心灵触动,彰显她对云锦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团队意在通过实地调研和游客互动,记录普通公众对云锦技艺的真实感受,以鲜活案例向社会传递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云锦技艺的公众认知度。
一场蓄谋已久的“朝圣”:幼儿园教师的云锦情缘
周雯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云锦知识——这是她为此次南京之行精心准备两周的“功课”。作为一名来自扬州的幼儿园教师,她对云锦的向往源于去年《国家宝藏》的一期专题节目。自那时起,她便开始收集相关资料,手机相册里最早的一张云锦图片标注着“2024年3月收藏”,足见她对这项非遗技艺的长期关注。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的成品展示区,当讲解员提到“两人一天仅能织出5厘米”时,周雯的眼眶微微泛红。作为幼儿教师,她深谙手工制作的艰辛——孩子们缝一颗纽扣尚且需要半小时,而云锦工匠们却要以近乎苛刻的耐心,将细如发丝的丝线编织成华美锦缎。她轻轻触摸织机旁的丝线样本,感叹道:“这简直像用头发丝绣花一样。”
图为实践队员邹云超与周雯交流云锦纹样寓意 李增瑜供图藏在针脚里的生活哲学
在参观过程中,周雯对“步步高升”纹样情有独钟。她向团队成员解释,这些层层叠叠的方胜纹,恰似人生一步步的积累,让她联想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每天进步一点点”。她兴奋地表示,回幼儿园后要引导孩子们用积木拼搭云锦图案,让传统美学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成长。
谈及为何对传统工艺如此着迷,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沉思片刻,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云锦教会我们‘慢’的珍贵。就像带孩子一样,急不得,需要一针一线的耐心陪伴。”
非遗传承的“她力量”:从课堂到社交网络
临别时,周雯向团队展示了她拍摄的百余张云锦细节照片:“我要做成PPT,下周就给孩子们上堂‘云锦启蒙课’。虽然他们可能听不懂‘挑花结本’,但一定会被这些美丽的图案打动。”同时,她还向团队成员讲述到,回去后她会将此次参观活动剪辑成视频,发布到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面,让更多的人了解云锦文化,更好地传承云锦非遗技术。
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周雯用普通人的视角诠释着非遗传承最本质的意义——那些穿越时空的美丽,终将在日常生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当她贴近展柜,专注观察丝线交织的经纬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合照 李增瑜供图
通过与周雯这样的普通参观者深入交流,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锦织造技艺非遗传承团队的成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云锦技艺的双重魅力——它既是千年工艺智慧的结晶,也面临着现代创新的挑战。未来,团队将立足专业优势,探索非遗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路径,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构云锦的表达方式,让这项古老技艺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的展柜,而是成为时尚穿搭的元素、社交媒体的热点,甚至是年轻人日常讨论的话题。在守正创新中,为千年织艺注入时代活力,真正实现非遗传承的“破圈”与“出彩”。(通讯员:邹云超)
(应受访者要求,周雯为化名)
QQ:80544510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