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赵大地的苍茫暮色中,沧州武术的拳风剑影已绵延千年。这座以“镖不喊沧”为傲的武术之乡,正经历着“内核传承断层”的隐忧。
目前,许多身怀绝技的老武师年事渐高,那些藏在一招一式中的武术奥义尚未完全传承,便面临着“人亡技失”的风险,但即使老武师们免费教拳,都难招到学生,“年轻人吃不了苦,更静不下心琢磨拳理。”这是传承人的感慨,更是武术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武馆租金上涨、学员流失严重,不少从业者靠情怀支撑着负营收的武馆,连基本生计都成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武益团成员们为了直击传承痛点,追寻真实现状,奔赴沧州各县市,展开了一场场深入对话,倾听他们关于沧州武术的记忆、思考与期望。
一、武林底蕴:从辉煌历史到现实困境
“全国129个拳种,咱沧州占了53个,八极拳、披挂拳更是响当当的招牌。”作为执教近50年的老教练,时中秀老师见证了沧州武术的黄金年代,然而,现在却是学校抓学习紧,年轻一代对传统武术的学习热情大不如前。”
王志海先生12岁习武、多次斩获全国传统武术金牌,退休后开办武术馆已十年,感慨道“那时候500多个村子都有把式房,现在孩子们宁愿玩手机也不愿吃练武的苦,武术推广难度太大,年轻人对武术的认知太浅了。”
二、执教生涯:汗水浇灌的坚守与感动
时中秀老师出身武术世家,12岁就跟着老师学拳,1976年起担任教练后,她历经生活艰辛却从未动摇:“退休后被返聘,只要还能动,就想把本事传给孩子们。”在训练厅里,她坚持着最传统的授艺方式——口传身授,手把手矫正每一个动作细节。这位执教近50多个年头的老教练将一批批农村孩子带向了国际舞台,为太多孩子们拓宽了未来的出路。她说“传统武术是根,竞技武术是花。现在孩子们练套路多,懂门道少,得让他们知道‘枪分五行三挡’的规矩,明白‘刀分天地君亲师’的讲究”。最让她欣慰的是农村孩子的吃苦精神:“有的孩子凌晨五点就来练功,手上磨出茧子也不喊疼,看着他们拿奖,比自己得奖还高兴,很多去到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打电话回来报喜,真是让人高兴。”
三、传承之思:根脉守护与破局之路
“练拳先修德,武德比拳脚更重要。”出身武术世家的八旬老拳师时中秀老师说道:“竞技武术得有传统底蕴支撑,应该让练竞技的孩子在合适阶段学学传统拳种和器械,不然就成了无本之木。”她更忧心文化断层:“武术不是简单的踢腿打拳,一招一式都藏着哲学道理,得从启蒙阶段就抓文化教育,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做到练拳先修德”。她坚信,武术是根,是文化,是精神,一定得不断传承下去。
面对传承困境,守正创新成为关键词。王志海先生说道:“师父不仅教招式,更教做人。我理解现在环境不同,但武术传承不能等。孩子们遇到困难别轻易放弃,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要是国家能把武术设为必修课,让孩子们在学校接触武术,既能强身体,又能磨意志。”他对大学生团队充满期待,“年轻群体有想法、有渠道,多宣传多推广,武术才能‘活’在年轻人中间,不至于断代,武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着的文化,要让它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武术传承之路漫漫,但有无数传承人和青年团队的不懈努力,沧州武术的传承之路或许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当老拳师的故事被听见,当武术的文化内涵被挖掘,这棵历经沧桑的古树,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抽枝展叶,生生不息。
武益团与武术教练时中秀老师及学生合影
武益团与劈挂拳传承人王志海先生团队合影
QQ:805445107 XML地图